古诗词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古诗词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探索

韩璟铭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汉滨初级中学 邮编:725000

摘要:近代教育体制改革,对于教学课堂质量以及教师专业素养有了新的要求,为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我国颁布相关教育政策,目的在于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体系的提升,发挥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立德树人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德育如何融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的有效策略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意志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思想道德品质

引言: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蕴含有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许多诗词中包含有爱国家爱家,以及个人修身立世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情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结合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运用古诗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和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同时,感受,理解其中得精神主旨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与德育的契合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古代先辈们留下了许多璀璨的千古名句,而其中一部分的诗词歌赋被选进初中语文教材,相隔千年,在教学课堂中依然发挥着塑造优良道德品质,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作用。将德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古诗词教学中,既能够使得学生在成长阶段,继承我国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文化瑰宝,同时也能够发挥其立德育人效果。同时,品德的提升也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借助朗读教学的方式,学生在反复阅读和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文字的理解,深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思想感情,而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则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词内容所涉及的景象,升华内心感悟。学习古诗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培养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远大的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与德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忽视德育重要性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部分教师对于德育缺乏深刻了解,从而未能够意识到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德育教学资源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在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以及目标,倾向于单方面讲解知识,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背诵古诗词,而未注重讲解古诗词其中所塑造的深刻意境,使得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在学习时缺乏自主思考,一味地听从教师的教导。除此之外,由于古诗词中所涉及到的情景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致使学生在阅读诗词内容时,无法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具有陌生性,对于理解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感情增加了理解难度。尽管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越来越多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以至于初中语文教师未能够贯彻理解和运用古诗词教材,充分发挥其中的德育价值,不利于初中古诗词教学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二)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德育的教学体系相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言,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构成复杂,因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需要学校以及家庭参与其中。评价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不仅要从其行为表现入手,更应该深刻了解和分析其理念认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并不能代表其人品的好坏,由于我国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依然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为主,致使难以发现学生潜在的思想品德问题和风险。有关青少年学习古诗词的认知能力以及培养知识实用技能,能够通过成绩或者练习的方式,以量化形式直观展现在教师面前,然而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人生态度等皆是抽象概念,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跨越,因而教师难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致使评价出现侧重性的不同,无法客观地对于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培育的道德品质进行反馈,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初中古诗词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朗读教学,增强学生生活体验

朗读作为语文古诗文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能够通过反复朗读以及不同的朗读的要求,使得学生把握诗词的意境,准确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跨越时间长河的隔阂,切身体会到创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朗读作品时节奏的变化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能够提升古诗词的感染力,丰富纸上的文字转变成为立体的图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共鸣。例如,在教学乐府诗集收录的《木兰诗》时,通过朗朗上口的语调,观众认识到一个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女英雄形象,更深入了解战乱时代普通民众的无奈,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人的意愿与时代变革相比微乎其微,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让青少年正确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对于民众的迫害,培养其乐观面对生活,热爱和平的态度。

(二)使用信息技术,增进古诗词理解

初中生年龄小,心智发展不成熟,未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以及认知能力,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因而需要更为直观性的教学方式,将古诗词所表达的抽象意境转换成可视的三维立体形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以播放视频或者音乐的方式,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记忆,理解诗词创作的情境,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词所营造的背景,理解作者在创作诗词时的思想感情。总之,多媒体技术能够催生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产生全新的情感体验,间接地丰富社会阅历,受作者影响,树立爱国精神或者关心民生疾苦的责任感,净化心灵,实现德育的自我修养。

(三)了解作者生平,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古诗词由于其特殊的创作背景,致使在学习其诗词内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当时时代背景历史文化,通过历史学科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对于诗词表达主题内容的理解。例如,杜甫所作的《江南逢李龟年》,杜甫的创作时期贯穿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词创作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短短两句诗便讲述了曾经光鲜亮丽,春风得意的景象,铺垫了全诗写作背景,“落花时节”四字则隐喻人衰老飘零,如今落魄的光景与过往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当时社会凋敝丧乱的现状。《江南逢李龟年》一诗隐含了杜甫怀才不遇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受到启迪,感悟到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从而积极努力,为实现远大抱负所奋斗,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德育逐渐成为初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体系有着天然的优势。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

参考文献:

[1]李白.浅析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22(9):4-6.

[2]钟欢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究[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18):0202-0204.

[3]王桑吉.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