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李嘉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上海  200137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共计纳入76例研究对象,均被确诊为冠心病,需行冠脉介入手术治疗。在本次研究的具体实施中,将采取“随机数字法”对患者分组,将其中38例纳入至观察组中,护理期间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另外38例患者在纳入至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情绪状态评分。结果:经本次研究数据统计显示,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出现2例、9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26%、23.68%,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次,通过SAS、SDS评分评估了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据悉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情绪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脉介入手术患者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对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冠脉介入手术;导管室;护理风险;情绪状态

引言:

目前冠心病发病率较高,冠脉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有效的特点。不过虽然冠脉介入手术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其仍属于有创操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有一定的风险性。基于此,在冠脉介入手术期间,导管室必须要加强护理干预,严防各种护理风险事件,降低对患者的损害,保障手术顺利进行[1]。现阶段,冠脉介入手术的应用频率较高,使得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在其相关护理中,要进一步提升各环节的细节性水平,对此在以下研究中便探析了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在冠脉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实施,选取于我院中就医的76例冠心病患者参与实验,均需对其实施冠脉介入手术治疗。为探析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在冠脉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配为了两个小组,每一小组内均分配38例患者。例如在对照组中,包括20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年龄43~77岁,平均(57.9±3.5)岁,冠心病病程2~17年,平均(10.7±2.1)年;再如观察组的38例患者中,包括22例男性和16例女性,年龄介于47~75岁,平均(56.7±3.4)岁,病程2~16年,平均(10.1±1.8)年。统计分析后确认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条件:①经专科诊断后确认患者符合冠心病诊断条件;②患者意识清晰,能够无障碍交流;③符合冠脉介入手术治疗条件;④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审核通过。

排除条件:①依从性差;②精神异常;③患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情况。

1.2 方法

将常规护理干预继续实施于对照组中,密切关注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在出现风险事件后及时处理。

观察组中则需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①提升护理水平:在冠脉介入手术中,护士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不仅需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积极解决,保障患者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从实际情况看,部分护士依然存在护理素质上的不足,应积极加强护理培训。护理管理部门可定期组织导管室护士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同时更要围绕预见能力、道德素质、观察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其能够提高护理综合素质水平。②注重术前风险管理:术前需要完整准备术中用品,如药品、器械设备、物品等,护士要严格按照冠脉介入手术的基本要求进行准备,并在术前再次核查;术前需带领患者完成各类基本检查,途中需搀扶患者,避免摔倒,在获取相关检查结果后立即交予医生查看;另外,很多患者在术前会有明显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担忧等,护士要积极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简单易懂地阐述冠心病、冠脉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内容,使患者减轻不良情绪[2]。③术中风险管理:手术期间,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血压、心率等,同时严格防治各类术中风险事件。例如患者在术中出现室颤或室速情况,应将导管撤出冠状动脉,指导患者咳嗽,并及时给予除颤处理;术中护士还要根据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时判断出风险情况,及时做出风险防范处置。④术后风险管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情况,对此在术后依然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告知家属术后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1.3.1 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的室颤/室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延迟、紧张不配合、摔伤等风险事件发生率。

1.3.2 情绪状态分析

选用SAS(焦虑评估量表)和SDS(抑郁评估量表)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分值越低越优。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是整个研究的重要阶段,在本次研究中将选择SPSS23.0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对于本次研究所出现的计量资料,均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则通过“%”表示,随后需对以上两种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检验工具分别为“t”“X

2”,如若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冠脉介入手术导管室护理期间,可能出现室颤/室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延迟、紧张不配合、摔伤等风险事件,经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以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室颤/室速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延迟

紧张不配合

摔伤

发生率

观察组

38

1

0

1

0

5.26%

对照组

38

2

2

3

2

23.68%

X2

14.021

P值

0.001

2.2 情绪状态分析

经SAS、SDS评估,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SAS、SDS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38

63.27±6.21

41.17±5.24

62.17±6.23

40.57±5.17

对照组

38

63.08±6.37

47.82±6.03

62.14±6.11

47.13±5.27

t值

0.741

6.227

0.352

6.093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冠心病在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主要疾病,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比较先进,冠脉介入手术便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疗效明显、创伤小。但是在冠脉介入手术中依然可能出现风险事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在本次研究中,于观察组内实施了导管室风险管理,以进一步降低冠脉介入手术期间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本次导管室风险管理模式下,首先非常关注护士的护理水平,从多方面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在冠脉介入手术期间,重点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常见护理风险事件的预防处理,如结果中表1所示,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仅如此,在本次导管室护理管理中,还对患者积极加强了心理疏导,使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负面情绪,如表2所示,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情绪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将导管室风险管理实施于冠脉介入手术中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付明月.临床介入导管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相关护理措施[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6):280-281.

[2]徐莉莉.探讨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05):134-136.

作者简介:李嘉,(1981年-3月),女,汉族,上海市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介入手术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