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2

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陈鹏伟

广东省揭阳市水产良种繁育中心,广东省揭阳市,522000

摘要:水产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提高水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经济效益。水产养殖业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水产养殖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最后,对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特点;防控对策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广大乡村地区积极探索适宜的发展之路,而水产养殖业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在符合条件的乡村地区发展水产养殖,有利于加快当地的产业融合,构筑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对当地乡村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1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水产养殖业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了水产养殖业的技术改进,使得我国的水产养殖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市场需求的同时,能够实现加工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有助于增加我国的外贸收入。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保障了相当一部分养殖户的就业,有利于减轻我国现存的就业压力,对保障民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水产养殖产品作为我国粮食供给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产养殖产品中富含人体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能够维持人体各系统及功能正常运转。因此,增加水产养殖产品的摄入量能有效调整膳食结构,维护身体健康。

2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

2.1赤皮病

由于拉网、冻伤等因素导致鱼体表面受伤感染荧光假单胞菌所致,鱼体被感染后,体表会出现充血、发炎、溃疡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鳞片脱落、鳍条出血、鳍条间组织被破坏等症状。真菌、细菌性败血症、寄生虫病混合感染,特别是一些高密的暂养鱼池,由于密度大,病情蔓延速度快,短期内会出现大量死亡。病鱼鳃盖、体表、鳍基等处,充血、溃烂,鳃丝贫血,鳃组织附着泥污、鱼体消瘦等。

2.2水霉病

发生低温冰冻灾害时,池塘的水温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大幅下降,鱼类会发生麻痹、运动受碍、新陈代谢失调等现象,导致其抵抗力下降,为各种细菌、病菌的感染提供了条件。低温时节投放鱼种、成鱼销售时的拉网、搬运、干塘转塘鱼种受伤,暂养水体环境不良、气候变化应激、水位下降、管理不当等因素是导致鱼体组织冻伤、损伤后感染真菌引起水霉感染的主要原因。水霉菌是条件致病菌,水体中广泛存在,进入鱼体后会进行有性繁殖,形成白色絮状丝状物,水霉菌大量繁殖附着于鱼体体表及鳃组织。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烦躁不安,病灶处坏死、活动不灵活,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质下降,最终会由于体质瘦弱、生理机能衰竭死亡。如遇低气压、缺氧情况死亡数量急剧增多。

3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对策

3.1全面推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制度

坚持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养殖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方针,以集中连片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创建更多的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发挥其引领作用,大范围、因地制宜地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渔藕套养、渔菜共生、上林下渔等多种形式的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形成可操作的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和制度,发挥水产养殖业的生态功能。

3.2解决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认知问题

受到水产养殖经验及现有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养殖主体在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控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认知问题,可见有必要引导和帮助当地养殖主体走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误区,从而实现对水产养殖病害的针对性预防。具体来讲,养殖户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区,只用药,忽视了水质调节、优质饲料的供应、生态环境改良、人工免疫等。先杀虫后杀菌的误区,有的养殖户发现有寄生虫就用敌百虫或硫酸铜杀虫药,杀虫的同时也杀死了藻类。滥用抗生素,人防我防,忽视预防保健的误区。需要强化养殖主体对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药物投入量控制的正确认知,水产养殖病害不容易被发现,等到养殖主体发现病害时,往往已经导致了一部分经济损失,如果养殖主体出于提高病害防治效果的目的而盲目增加药物投入量,不但无法获得理想防治效果,还可能会对水生动物生长和存活造成其他药物伤害。实际上,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药物投入量需要视自然气候、温度、湿度等因素而定,例如,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药物挥发药性,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养殖主体可以适当减少药物投入量,在防治病害的同时,避免提高病原菌的耐药性。

3.3定期进行水产养殖池消毒清理

养殖池是进行水产养殖的必要场所,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水产养殖之后,养殖池底部便会形成大量淤泥,淤泥是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元素的最佳藏身之处,为了避免淤泥滋生致病元素,需要定期进行水产养殖池消毒清理工作。具体来讲,为了能够全部清除水产养殖池淤泥,在进行养殖池消毒清理工作时,需要保留一部分淤泥,随后通过暴晒、冷冻等方式彻底清除保留淤泥及其中的致病元素,从根本上降低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概率。为了确保水产养殖池消毒清理效果,需要应用清洁效果良好且具备环保功能的药物展开消毒清理工作,同时确保消毒的安全程度。目前,应用频率较高、普遍受到养殖主体欢迎的消毒药物为大黄、黄芩、板蓝根、黄连、大青叶等中草药,事实证明,中草药的消毒清理质量相对较高,并且不会对水生动物养殖及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可以在继续应用中草药的同时,探索效果更好的消毒清理药物。

3.4优化水产养殖的环境

一方面,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水质,加强水质改良并落实好这项工作。因为在病原体生物侵入方面,水是最重要的一种途径,所以有必要加强对水质量的控制,且从养殖人员的角度上来看,在具体管控的过程中,要严格地按照水产养殖的相关标准。另一方面,对于养殖人员而言在水产养殖期间,以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方式为主遵循持续性原则向养殖池塘内注水,并加大清理力度,清理好池塘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尤其是高温季节更应注意,在这方面需要把水质改良剂以不定期的方式为主将其投入在池塘中,或者是将生石灰均匀撒在池塘中,并加强对增氧机的应用,做好水环境清理,进而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区域,确保此区域不仅更加干净还非常的整洁。与此同时,做好免疫检查工作,其中这项工作主要针对的是鱼类,在以定期或者是不定期方式为主加大检查力度,检查在鱼类养殖苗中是否产生传染,在具体检查的期间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避免传染性疾病出现扩散的现象。

结束语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水产养殖作为最有效的优质动物蛋白获取方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还需要在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和养殖环境控制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及时解决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走上资源节约、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贾光风.研究我国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家参谋,2018(1):121-122.

[2]魏春丽,徐莹.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2):29-30.

[3]赵鸯.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18(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