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2

个性化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万娟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60例作为本次重点研究对象。在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基本原则下、以及患者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个性化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行不同干预方法后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行个性化干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临床效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是由于静脉管腔中各种非正常因素导致血凝结成块,引发静脉腔阻塞、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若未及时得到治疗与处理措施,长此以往疾病影响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遭到影响,严重者会引发肺栓塞,最终致残或死亡,遭受不可逆的严重伤害[1]。介入治疗作为DVT治疗的首选方案,其具有简单易恢复、安全系数高、创面小等优势,但任何治疗都是存在并发症出现的可能,因此在整个治疗期间,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2]。由于患者个体差异的不同,常规以临床症状为基础的干预方法想要达到的效果还有待改进。现本研究就个性化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60例,在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基本原则下、以及患者知情同意后,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6.12±11.22)岁,病程持续时间1-2个月,平均持续时间(1.51±0.27)月,致病原因:长久卧床16例,术后并发症8例,外伤6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8.87±11.86)岁,病程持续时间1-2个月,平均持续时间(1.52±0.31)月,致病原因:长久卧床15例,术后并发症7例,外伤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且首次确诊患者;(2)同意接受并无介入治疗禁忌症的患者;(3)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1)伴有恶性肿瘤者;(2)既往行下肢相关手术者;(3)合并有原发性下肢活动障碍者;(4)伴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5)精神障碍者。

1.3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主要包括随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嘱咐患者多活动患肢,减少血栓形成,并给予抗凝以及抗感染对症治疗。

观察组:予以个性化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制定相关措施,由本科室内成立个性化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科室内所有医务人员为相关成员,研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在患者入院时就要与其及家属进行沟通,并且使用相关自评量表对其心理方面进行评估。详细了解患者一般情况为其制定干预措施。(2)相关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为其发放科室相关健康手册,保证人手一份,并在每周三的下午为患者进行疾病基础认知、介入治疗的优势、原理、时间、注意事项等相关培训,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方便患者更好的理解,必要时可以进行方言交流,增加患者亲切感更好的拉近护患关系,进而提高患者的适配度。(3)心理疏导,主动耐心倾听患者诉求,通过平静柔和的语言安抚患者,或者下载一些舒缓的音乐供其倾听,找一些轻松愉快的视频、杂志让其放松心情,对于心理压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找寻专业的医师进行治疗。(4)术后有效干预,时常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任何不适,嘱患者可以进行双足背伸趾屈练习、双下肢抬高等活动,并早期行下床活动,防止进一步血栓形成。(5)合理饮食指导,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不同饮食方案,但所有患者都应遵循戒烟戒酒控糖,少食辛辣刺激油炸食品的原则,多摄入优质蛋白,绿色蔬菜水果易消化的食物。(6)防感染指导干预,嘱咐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贴身衣物、被褥的干净整洁,随时联系科内人员为其更换清新舒适的床单被罩,防止出现穿刺点感染。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把治疗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长三项指标的好转情况作为临床效果评估结果,数值越小说明患者的临床效果越显著。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分别实施t检验与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情况

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治疗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均缩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s),d]

组别

例数

治疗时间

卧床时间

住院时长

对照组

30

45.29±4.52

4.57±1.32

7.89±0.12

观察组

30

30.28±2.98

2.91±0.41

5.23±0.23

t

18.598

8.056

68.783

p

0.000

0.000

0.000

3讨论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不断发展,人们不仅对医疗技术要求提升,对相应的干预措施也具有一定的要求[3]。对于DVT患者来说,其常见的诱因主要是外伤、术后并发症以及长久卧床等,所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采取的介入治疗已有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明显,常规的干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患者的基本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对以往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为患者制定相关的个性化干预措施。

本研究通过对临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在实施个性化干预后,患者卧床时间较之前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长与之前相比也大大减少了时间成本。各项临床指标的好转也说明了对DVT患者实行个性化干预方案,确实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行个性化干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万圣云,徐周纬,潘升权,丁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断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09,15(34):25-27.

[2]罗桂荣,罗前颖.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22,21(11):89-93.

[3]高锦萍,朱瑞芳,孟伊霏,韩世范.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17(31):3884-3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