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2

探究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袁媛

遂宁市中医院   四川省遂宁市   629000

摘要:目的 探究在对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选择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心力衰竭患者76例为对象,随机均分对照组38例,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38例,以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选择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心功能可以得到改善,达到帮助患者恢复的目的。

关键词: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心力衰竭;心功能

心力衰竭属于临床最为常见的病症类型,在临床一直保持有较高的发生率,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异常为该部分患者主要特点。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导致回流进入心脏的静脉血无法及时排出,最终出现肺淤血或者腔经脉淤血的症状[1-2]。该症在老年人群体中存在有较高的发生率,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选择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治疗迅速在临床得到运用[3]。本次研究就主要对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心力衰竭患者76例为对象,随机均分对照组38例,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38例,以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在患者组成方面,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在56—79岁间,均值为(64.55±1.73)。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在55—78岁间,均值为(63.02±1.86)。对比两组基本数据,P>0.05。本次对比治疗在患者知晓且自愿参与的情况下开展。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案进行治疗,服用服阿替洛尔片(生产厂家:江苏吉贝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01),单次10mg,每日1次。氢氯噻嗪片(生产厂家:山西利丰华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4020428),单次10mg,每日1次。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用药层面上以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生产厂家: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077)治疗,单次20mg,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持续开展4周治疗。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需对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过程中各方面数据都按照SPSS20.0进行处理,均值±标准差对计量数据表示,t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在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具备优势,P<0.05,详见下表1。

1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左心室射血分数(%)

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

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m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8

41.05±2.12

50.01±1.86

0.59±0.12

0.78±0.12

50.86±1.76

55.36±1.52

对照组

38

41.12±2.05

44.63±2.12

0.58±0.11

0.63±0.08

50.71±1.78

54.36±1.51

t

-

1.142

12.425

1.245

11.425

1.428

12.042

P

-

0.425

0.001

0.428

0.001

0.528

0.001

3讨论

心力衰竭在临床一直保持有较高的发生率,病症诱发因素较为复杂,结合临床接诊情况可知,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均可能导致该症,主要表现为心室过度充盈,射血能力受损,心室泵血功能降低,严重时会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结合临床近几年实际接诊情况可知,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心力衰竭患者数量存在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结合临床诊断可知,神经、激素系统长期严重增强,属于导致心力衰竭发生以及进展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从提升患者心功能的层面进行治疗。

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于近几年迅速运用到临床对该部分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醛固酮属于种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在心力衰竭症状发生时,在醛固酮的作用下,可以对患者心排量进行有效提升。但从临床反馈可知,醛固酮长时间增加容易促使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的症状,促使患者心力衰竭加重,促使患者病症出现进展性发展的情况。螺内酯则属于醛固酮类似物,作用于患者可以能够和MR受体进行竞争性结合,降低醛固酮和受体结合的效率,并达到对醛固酮负反馈作用进行抑制的目的,促使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可以迅速得到改善[4]。且从唐海洋等[5]研究中可知,选择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具备有较高的安全性,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同样具备有较高的适用性。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则使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进行治疗,对比可以发现,在该治疗方案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对患者心功能进行提升,达到促进患者恢复的目的。

综合本次探究,在对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进行治疗,提升对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

参考文献:

[1]朱银军.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效果[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05):87-88.

[2]靳婷婷,王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治疗效果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1,16(04):289-291.

[3]刘涛.探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1):195-196.

[4]梁金芝.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6):134-135.

[5]唐海洋.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01):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