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2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与应用

赵静1冯艳霞2李军丽3

1-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因人口老龄化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影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加,对于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势在必行。该文从紧急突发状况、护理仪器设备和患者年龄特征3个方面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与应用特点,着重从护理人员分工、患者人文关怀、优质护理培训、护理知识宣教4个方面对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展开阐述,结合临床一线实际开展效果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围绕职业稳定性、国外优质护理经验和“互联网+”护理3个方面对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

近年来,在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同时受饮食不科学、生活工作压力大和作息不规律等不健康因素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心血管疾病大多为慢性病,起病急,治疗周期长,病情变化快,且治疗见效慢,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状态极不稳定,这对于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工作需要先进仪器设备和精湛医疗技术的帮助,更需要高质量护理服务的辅助,护理服务质量是决定患者康复时间和疾病缓解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1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与应用特点

紧急突发状况多:大多数心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较快,且急危重症发生率较高,需护理人员24 h在岗。因此,“时间就是生命”是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最好的诠释,这要求完善心血管内科护理应急急救机制,同时护理人员需时刻做好应对紧急情况的工作和心理准备,保证急救工作有序进行。

仪器设备多且先进:鉴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复杂性,临床护理中常用到的仪器设备数量较多且先进,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仪器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仪器设备需配有使用说明书和操作指南,确保备用仪器处于完好状态;另一方面要求加强护理人员仪器操作技能培训,并配有培训及应急演练记录,护理组应按时保养、定期检修仪器,实时报废处理。

老年患者数量多:老年人器官组织不断老化及各项功能下降,血管调节能力也随之下降,在血管堵塞和管壁脆性增加的双重不利因素影响下,血管易破裂,进而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可以预见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数量将持续增多,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量也进一步加大,对其专科优质护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2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方法

护理人员合理分工: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我国目前注册护士50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55‰,与国家最低卫生人力要求的4.45‰相差较大,导致护理人员有限的精力难以应对优质护理的高要求。因此需改变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明确职责分工,通过细化分工促进护理工作高效率开展,缓解人员短缺造成的困难,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护理人员应互帮互助,共同为患者服务。这要求当护理人员接到其他责任区患者呼叫铃时,应第一时间处理患者诉求,不应等待其责任护士接到任务再开展护理,以免耽误患者病情。

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相关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一定的人文关怀,可对患者健康恢复起到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不低于对患者采用的护理措施。第一,应强化护理人员陪伴意识,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老年人居多,住院治疗的老年人缺乏娱乐活动,精神生活匮乏,同时儿女无法全天陪伴,更需要人文关怀,因此应将陪老人聊天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让老年患者心情愉悦,避免“老年式孤独”。第二,应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生活诉求,必要时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困难,如帮助活动不便的患者购买生活用品等。这些人文关怀方法都有利于患者康复和缓解病痛。

展开优质护理培训:结合日常临床优质护理工作经验和国内国际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发展趋势,应定期开展心血管内科专科优质护理知识培训,并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多模式培训并进,以绩效考核等形式促进培训目标达成,确保一线护理人员具备足够的优质护理理论知识,良好的优质护理素养,丰富的临床优质护理经验,进而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以此可以保障医疗安全,有效缓解医患关系,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常规护理知识宣教:通过人文关怀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加强对患者常规健康知识的宣教。一方面加强引导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性,避免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出现跌倒、坠床等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包括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防治、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合理用药等,并对其康复训练给出具体化指导建议。

3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应用

基于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特点和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手段,本文作者对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应用进行相关研究。将2021年9月—2022年2月住院治疗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41~84岁,平均(65.58±11.59)岁;试验组年龄41~83岁,平均(66.93±10.27)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设优质护理方法(如与老年患者聊天、常规健康知识宣教、帮助活动不便的患者购买生活用品等)。采用现场调查和电话回访的方式对出院患者及其家属对住院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让患者按照“十分制”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高,10分为非常满意,0分为非常不满意。将数据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对照组住院满意度评分为(8.78±1.31)分,试验组为(9.52±0.91)分,试验组住院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42,P<0.01)。说明优质护理可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并提升患者幸福感。

4结束语

近年来,关于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的研究发展迅速,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理论的完善和临床优质护理服务经验的积累,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应用更加广泛,患者满意度将会持续提高。但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和年轻人工作思维方式的转变,留职意愿和职业稳定性成为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医院吸引高素质专业护理人员加入,让其扎根于自己的岗位做好优质护理工作尤为重要。首先,可通过调查患者满意度形成量化指标,考核相应指标以建立奖励机制,奖励优秀的护理人员以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其次,应充分调动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以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作为“白衣天使”的荣誉感,并将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让护理人员充分实现自身价值。鉴于西方国家现代护理学发展历史较长远,部分优质护理经验也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借用发展。如美国Carolina照护模式,倡导与食物配送和环境改造等多部门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并将当班护士和交班护士的交接班安排在患者病床旁进行,让患者和家属增强对护理工作的信任感,同时了解下一班次的护理计划。在信息化时代,开展“互联网+”优质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与应用至关重要。在护士主导的前提下,以互联网为载体促进多学科交叉合作,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如建立心血管内科科普公众号、护患微信群、自我健康管理小程序等,为患者第一时间排忧解难。以此为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和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丽琴.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特别健康 2021年33期, 260页, 2021.

[2]吴霞, 任珂蝶.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家庭保健, 2021(0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