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经口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2

间歇经口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冯美虹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摘要:目的 探究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开展间歇经口管饲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康复医学科收治及其余科室内出现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共计60例患者,样本入选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开展鼻胃管饲法,观察组则开展间歇性经口管饲法。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置管成功率、舒适度、生活质量得分以及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改善程度。结果 观察组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成功率、舒适度、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吞咽功能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开展间歇经口管饲法效果显著,可提高生活质量、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且饲法舒适度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间歇经口管饲法;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生活质量;肺炎;舒适度

前言: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症状以及后遗症,对患者营养补充影响显著,多数患者只能开展肠内营养干预。但传统鼻胃管饲法舒适度较低,患者长期置管下,也容易出现吸入性肺炎、食管溃疡等并发症,降低营养支持效果[1]。对此,本院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采用间歇经口管饲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做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康复医学科收治及其余科室内出现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共计60例患者,样本入选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获得批准。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患者。

对照组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龄38~78岁,平均(55.84±6.82)岁。观察组中,男患者17例,女患者13例,年龄36~77岁,平均(55.82±6.85)岁。两组资料比较(P>0.05)。

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符合肠内营养支持标准。患者可有效配合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研究书明。

排除标准:非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严重心脏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饲法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口腔或咽喉部结构异常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鼻胃管饲法,即为患者留置鼻胃管,经鼻胃管进食。观察组则开展间歇性经口管饲法,具体:患者取适宜体位置管,颌下垫治疗巾,张口后沿口角缓慢插入湿润后的营养管(经过咽喉部时,医师需叮嘱患者努力做吞咽动作),管道进入食道中段后以胶布妥善固定,进食时缓慢推注,且进食前后均推注20 mL温开水,进食后于患者呼气末时反折营养管末端并迅速拔出,同时以半卧位姿势休息0.5~1 h,期间不开展气道护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置管成功率、舒适度、生活质量得分以及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改善程度。由患者自行给饲法舒适度打分,总分100分,得分80分以上为舒适。生活质量得分由本院自制调查量表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吞咽功能由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困难评价量表、电视荧光吞咽造影检查、渗透-误吸量表四项检查综合分析得出,可分为1~5级,分级越低,患者吞咽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系统处理数据。服从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服从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置管成功率、舒适度、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对照组中,患者相关性肺炎发生率13.33%(4例)、置管成功率86.67%(26例),舒适度得分为(68.54±10.12)分,生活质量得分为(73.48±10.58);观察组中,患者相关性肺炎发生率0.00%(0例)、置管成功率100.00%(30例),舒适度得分为(80.08±10.24)分,生活质量得分为(86.33±9.88)分;观察组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成功率、舒适度、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X2=4.2857,P=0.0384;X2=4.2857,P=0.0384;T=4.3903,P=0.0000;T=4.8620,P=0.0000;P<0.05)。

2.2两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分级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吞咽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干预后吞咽功能分级比较[n(%)]

分组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对照组(n=30)

干预前

0(0.00)

0(0.00)

10(33.33)

12(40.00)

8(26.67)

干预后

3(10.00)

5(16.67)

12(40.00)

5(16.67)

5(16.67)

观察组(n=30)

干预前

0(0.00)

0(0.00)

11(36.67)

11(36.67)

8(26.67)

干预后

9(30.00)

8(26.67)

7(23.33)

4(13.33)

2(6.67)

(注:观察组干预后1~2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X2=5.5543,P=0.0184,P<0.05)

3.讨论

近年来,肠内营养支持技术愈发完善,已经成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补充的常用手段。间歇经口管饲法是一种留置胃管进食的替代手段,是指在患者进食前将特殊管道经口腔置入患者食管上段约25~30 cm处,而后通过注食器将流质食物、水经管道注入,且结束时拔出管道的新型技术。

与传统留置鼻胃管技术相比,该技术更符合生理进食规律,操作简单,舒适度更高,能够避免鼻饲管的长期留置,减少食管溃疡、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等肠内营养支持常见并发症发生,更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此外,间歇经口管饲法还能够有效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管道安置时需要患者的吞咽动作配合,结束时拔除管道,均可对患者咽喉部产生一定的刺激[2]。本文中,观察组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分、置管成功率、舒适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吞咽功能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间歇经口管饲法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间歇经口管饲法可提高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置管成功率,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且饲法舒适度、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瑶,乔力,刘恒均,何飞,徐鹏.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在急性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4):354-359.

[2]刘桂英,李水云.间歇经口食管管饲喂养法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与观察[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1,43(S01):121-124.项目类别:护理研究基金专项

项目名称:间歇经口管饲技术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BY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