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器械质量缺陷控制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5
/ 2

手术器械质量缺陷控制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价值

张秀娟,刘杰

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宁夏石嘴山市 7530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器械质量缺陷控制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22年1月-2022年6月处理的140件手术器械为对照组,行常规处理;另抽取2022年7月-2022年12月处理的140件手术器械为观察组,进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后处理,对比两组应用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清洗合格率明显较高,返洗率与质量缺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后处理可显著提高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减少质量缺陷控制。

【关键词】手术器械;质量缺陷控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用价值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主要负责医院各科室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与医院医疗安全息息相关[1]。为此,采取有效的质量缺陷控制措施对于CSSD工作质量的提高及患者生命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研究显示[2],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理论最早用于宇航员的饮食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而对于医院消毒管理工作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就手术器械质量缺陷控制在CSSD的应用效果展开如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CSSD于2022年1月-2022年6月和2022年7月-2022年12月处理的280件手术器械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件。两组手术器械类型相同,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处理:根据医院有关规定与管理要求,对手术器械实施常规清洗、消毒与灭菌处理。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后处理:(1)危害分析:①化学危害:医用清洗剂、消毒剂选择不当或剂量控制不合理,导致手术器械被腐蚀或清洁不彻底。②生物危害:附着在手术器械上的血液、体液及人体坏死组织未被充分清洗干净,残留在器械表面,形成生物危害,影响到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③人为因素危害:相关人员未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严格执行有关标准操作规程,导致手术器械出现清洗质量问题。(2)关键控制点:根据危害分析结果,查询相关文献,咨询专家意见,依据本院CSSD情况,综合评价危害存在的可能性与严重性,明确具体的危害因素,提出关键控制点:①清洗质量(统计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合格率、返洗率);②质量缺陷控制情况(器械与记录不符、标签不吻合、回收器械件数不准确等)。(3)制订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质量缺陷控制措施:①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组建CSSD质量管理小组。聘请专业人员为CSSD质量管理成员统一展开专项知识培训,明确手术器械质量缺陷控制要点,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针对极易出现质量缺陷的环节,要进行关键把控;针对存在质量缺陷的关键点环节,首先应展开追踪调查,明确原因,制订出有效的改进措施。②规范手术器械消毒标准流程,严格要求相关人员按照操作流程完成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奖罚分明。③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控,健全事件反馈机制。或定期与CSSD人员进行沟通,动态掌握手术器械的具体使用状态,以便灵活调整相关措施,提高工作质量。④CSSD人员在清洗手术器械时,应规范佩戴帽子、鞋套、防护口罩等防护工具,合理配置防护用具,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器尖端,防止发生锐器刺伤事件。⑤积极引进优秀管理人才,为CSSD科室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持,更好地落实手术器械管理及归类工作,减少质量缺陷。

1.3观察指标

(1)清洗质量。根据清洗质量合格率和返洗率评价清洗质量。清洗质量是否合格以ATP生物荧光法测试数值为依据。

(2)质量缺陷控制情况。具体包括器械与记录不符、存储位置不当、标签不吻合、回收器械件数不准确、消毒后手污染。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清洗质量

观察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返洗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清洗质量比较,分)

分组

n

清洗合格率

返洗率

观察组

140

138(98.57)

2(1.43)

对照组

140

128(91.43)

12(8.57)

χ2

-

6.737

P

-

0.009

2.2质量缺陷控制情况

观察组器械与记录不符、回收器械件数不准确、标签不吻合、存储位置不当、消毒后手污染等质量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质量缺陷控制情况比较[n(%)]

分组

n

器械与记录不符

回收器械件数不准确

标签不吻合

存储位置不当

消毒后手污染

观察组

140

3(2.14)

1(0.71)

2(1.43)

3(2.14)

0(0.00)

对照组

140

12(8.57)

11(7.86)

11(7.86)

12(8.57)

8(5.71)

χ2

-

4.714

4.188

5.701

4.714

4.296

P

-

0.030

0.041

0.041

0.030

0.038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手术水平的提高与手术病例的增加,负责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的CSSD在医院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3]。因此,需不断优化与加强CSSD手术器械质量缺陷控制

本研究中,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后处理的观察组,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明显高于接受常规处理的对照组,且观察组手术器械返洗率与器械与记录不符、回收器械件数不准确、标签不吻合、存储位置不当、消毒后手污染等质量缺陷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较低。此结果提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后处理可显著提升CSSD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减少质量缺陷。首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后处理通过危害分析、寻找关键控制点、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可避免手术器械从回收到再使用期间发生危害,提高清洗质量合格率。其次,影响手术器械消毒灭菌质量的因素较多,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进行监控,及时修正较大偏差,可进一步提高手术器械的安全质量。同时,通过严格要求CSSD工作人员依据手术器械消毒、杀菌等管理规范标准对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可有效保证清洗质量,降低返洗率。最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后处理模式通过建立专业质量管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专项知识培训,完善管理制度与奖罚机制,可显著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其工作主动性与个人防护能动性,有效减少应防护功工具使用不当而导致手术器械清洗质量不合格等问题的发生[4]。同时,该种质量缺陷控制方法主张引入专业管理类人才,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器械清洗质量,有效控制器械质量缺陷等问题的发生,提高手术器械归类、存放等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后处理这一质量缺陷控制模式,可有效提高CSSD的手术器械清洗质量,降低质量缺陷发生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该模式在CSSD中应用时间较短,仍存在诸多局限,因此需要更长时间,对该模式的应用价值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CSSD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指导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江春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优化管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16):35-39.

[2]黄云云,章颂佳,潘景业,等.基于HACCP的医院抗疫管理创新实践及思考[J].中国医院,2022,26(4):54-56.

[3]刘增花,逄新芹.风险管理模式在CSSD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感染发生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16):2843-2846.

[4]吴春红.腔镜手术器械在CSSD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20):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