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训练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悬吊运动训练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效果观察

王玉秀,陆莹 ,王伟 ,唐巧萍 ,相彬 ,刘毅梅,通讯作者

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无锡市儿童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试验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给予SET。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以及干预后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结果:训练前两组D区、E区评分对比(P>0.05);训练后试验组D区、E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训练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无差异;训练后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运用SET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

【关键词】悬吊运动训练;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平衡功能

痉挛型脑瘫在脑性瘫痪中最为常见,损害部位主要位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患儿无法准确地完成来自大脑的运动指令,进一步可能引发姿势以及运动功能等障碍。相关数据[1]显示,在脑瘫疾病中高达60%~70%的患儿均为痉挛型脑瘫,

患儿发病早期多变现为肌肉痉挛、语言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等,随着疾病进展和患儿体重增加,可导致其肢体活动障碍加剧,部分患儿甚至可出现残疾。目前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虽然可提高肢体运动、平衡以及协调功能,但该种训练方式存训练主动性差、依从性低等不足,

因而干预后不同患儿的临床疗效存在一定差异性,且整体康复效果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SET训练方式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改善神经肌肉反馈的重建方法,该种方式可调动患儿的自主训练理念,通过神经肌肉激活手法改善机体“失活”或“休眠”的组织肌肉,继而帮助其恢复机体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将SET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中,观察粗大运动和平衡功能恢复状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试验组(n=50)。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7(4.28±1.02)岁;体重11~20(15.28±1.23)kg;身高57~107(91.78±10.22)cm;疾病分型:双瘫26例,四肢瘫4例,偏瘫20              。GMFCS分级Ⅳ~Ⅴ级12例,Ⅰ~Ⅲ级38例。试验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7(4.29±1.01)岁;体重12~20(15.29±1.26)kg;身高58~108(91.60±10.23)cm;疾病分型:双瘫26例,四肢瘫3例,偏瘫21              。GMFCS分级Ⅳ~Ⅴ级14例,Ⅰ~Ⅲ级3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纳入标准:(1)智力发育正常,可听从指令,且依从性较好;(2)符合痉挛性脑瘫标准者;(3)患儿年龄3~10岁。排除标准:(1)入院前半年内接受过肌肉松解、肉毒瘤注射以及矫形手术者;(2)合并癫痫或患有严重心肺及肝肾疾病;(3)伴有视觉、听觉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主要以Bobath及Vojta疗法,通过抑制患儿的异常姿势,继而有助于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20min/次,5d/周。试验组除了以上基础外增加SET。首先给予患儿进行测试,根据患儿检测结果针对不同患儿存在薄弱环节给予针对性的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动作:(1)重心及平衡训练:患儿双脚踏在悬吊板上与肩同宽,双手抓住悬吊绳,治疗师移动悬吊带,其身体与地面保持垂直;(2)肌群训练:指导患儿保持仰卧体位,将手臂环抱于胸前,另将膝关节放于悬吊带,悬吊髋部以及膝部,指导患儿进行伸膝、抬臀以及伸髋等训练动作。(3)感觉运动训练。站立悬吊踏板上,上肢握住悬吊绳,伸直下肢,下肢并拢,行开腿和前后蹬踏等动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以及干预后运动和平衡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能测试量表-88(GMFM-88)评分进行评估,本研究采用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较为敏感的D区13项、E区24项进行测评。每个项目评分0~3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运动功能越好。Berg平衡功能评估:该量表包括站起、坐下、无支持的站立等14个项目项,每项按5个等级记分(0~4分),得分越高所表示平衡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粗大运动D区、E区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D区、E区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试验组D区、E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D区、E区评分对比

D区评分

E区评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n=50)

24.34±5.10

32.68±3.25

28.55±10.30

43.74±10.58

对照组(n=50)

24.30±5.12

28.27±3.05

28.62±10.36

34.70±10.41

t

0.039

6.996

0.034

4.307

P

0.969

0.000

0.973

0.000

2.2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对比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n=50)

22.83±4.53

41.40±7.88

对照组(n=50)

22.78±4.50

30.67±7.57

t

0.055

7.778

P

0.956

0.000

3讨论

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而运动的根本则与个体平衡功能密切相关。机体神经机制、骨骼肌肉以及神经机制感觉等均是机体维持平衡的关键[2]。悬吊运动训练方法中含有感觉统合训练、引导式教育以及神经发育干预等多种治疗方式,该种训练方法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期间可有效增强患儿肌力,改善患儿机体平衡协调性,亦可有效缓解肌张力,相较于其他被动训练或疗法,其可提高机体正常与神经控制功能。

悬吊运动训练的侧重点在于运感觉上,并着重提出在机体不稳定状态下给予训练,继而有助于增强机体中更深层的肌肉,亦有助于提高身体平衡力和身体控制力。通过刺激深机体内的层稳定肌群与肌肉收缩能力,继而能够发挥改善机体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干预后,试验组粗大运动D区、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SET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平衡功能。究其原因可能为悬吊运动训练有效提升了患儿的盆骨和脊柱的稳定性,促使患儿机体不同肌群之间的肌肉协调性得以有效改善,继而达到改善患儿平衡功能以及运动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SET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值得肯定,可行性强,值得推广和应用。

[1]王军,郎永斌,杜江华.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6):465-469.

[2]赵晓红,朱薇,于海燕.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2):52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