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发作怎么缓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一些胃部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胃部疾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不规律、饮食习惯不节制、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胃作为我们人体内最为重要的消化器官,是机体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关卡。一旦由于相关原因造成胃部疾病的发生,就会导致机体出现明显的胃部不适、胃痛、嗳气、恶心、反酸、烧心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情况。因此需要重视胃部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了解有关胃部疾病的健康知识。本文主要讲解慢性胃炎的基础知识,以及慢性胃炎发作以后应该如何进行缓解,以下是详细内容。

一、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常见于男性人群,同时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暴饮暴食、喜食辛辣、过量吸烟、过度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以及药物刺激等。慢性胃炎发生以后,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上腹部胀痛、反酸、烧心等炎性症状。一般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忽视,确诊后往往难于根治。随着慢性胃炎病情进一步发展,会损害胃黏膜,并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胃黏膜一般无法迅速修复,不仅病程长,而且治疗期间饮食、生活要求均较为严格。

临床上将胃炎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胃炎,一种是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根据病理的不同特点又被分为单纯性胃炎、糜烂出血性胃炎、腐蚀性胃炎。而慢性胃炎根据病理表现分为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以及特殊性胃炎三种。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被称之为浅表性胃炎,主要发生在胃的上皮层范围。该疾病早期并不会引起任何的不适,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反酸恶心、胃部烧灼感等症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接受胃镜检查过程中,可以看到胃黏膜出现炎症反应,但是尚且没有出现萎缩性症状,所以临床上又将浅表性胃炎视为病情最轻的胃部疾病。尽管如此,患者仍然不能轻视浅表性胃炎,即使该疾病非常常见,倘若未能够及时配合医生治疗,也会进一步引发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疾病。

(2)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发生在固有层,炎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病情程度的加深,逐渐波及固有层,腺体逐渐萎缩,就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吸烟酗酒等因素相关。患者大多表现出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症状,患者需要及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否则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导致胃部大出血、贫血、甚至是胃癌的发生。

二、为什么会发生慢性胃炎?

从现代医学角度出发,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理有以下几点:

(1)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研究调查显示,9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都患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而且慢性胃炎活动期能够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分布在胃内的炎症区域,这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会产生氨,在氨的作用下会损害胃部细胞,导致胃内炎症出现。因此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就是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因素。

(2)长期的刺激性饮食也会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例如长期服用浓茶、浓咖啡、辛辣刺激的食物、过冷过热的食物。又或者患者在咀嚼食物时不够充分,粗糙的食物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出现溃烂等情况,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体胃黏膜因为损伤而发生病变。

(3)化学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对胃黏膜的血液循环系统产生伤害,还会导致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出现紊乱、胆汁反流。

(4)自身免疫。在现代社会工作中,由于精神压力较大,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失衡,机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大量研究证实在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液、胃酸当中,均可以找到胃壁细胞抗体。这是由于胃壁细胞受损后会刺激自身免疫系统工作,并产出相应的病细胞抗体以及内因子抗体,最终导致壁细胞数量显著下降,胃酸分泌减少乃至缺失。提示说明免疫反应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重要作用。

(5)急性胃炎引发。急性胃炎患者由于发病后病情持久不愈或者反复发作,逐渐发展成为慢性胃炎。

(6)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疾病引起的慢性胃炎,例如糖尿病,肝硬化、感染性疾病等因素。

三、慢性胃炎发作时应该如何缓解?

(1)找到病因:当慢性胃炎发作时,受到疼痛的影响,会产生较大的不适感。因此建议患者根据自身的临床表现,积极入院接受正规的治疗,由于每个人的病症表现不同、具体的缓解方式也就因人而异,所以一旦出现胃部不适症状,需要寻找诱因,听从医生指导建议。

(2)及时休息,采取物理缓解:如果慢性胃炎患者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疼痛感,应当及时卧床休息,适当的进行按摩或者使用暖袋进行热敷,促进胃部血液循环,缓解胃痉挛引发的疼痛感。

(3)注意饮食:慢性胃炎患者可以适当的喝苏打水、吃苏打饼干以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此外,慢性胃炎患者自身的消化能力减弱,通常需要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需要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缓解慢性胃炎患者最为重要的手段,慢性胃炎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接受相关药物治疗,切忌不可掉以轻心,觉得自己病情并不严重,无需用药治疗,反而导致病情迁延难愈,威胁到自身的健康。

四、慢性胃炎西医治疗方式有哪些?

从慢性胃炎的分类进行对症治疗:(1)针对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属于胃炎当中比较轻的类型。因此建议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只需要注意日常饮食,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有效阻止病情加重。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如果存在明显的不适感,可以适当清淡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必要时吃一些调节胃动力的药物。

(3)萎缩性胃炎常见于中老年人群,这是因为中老年人群的胃部修复能力差,加上长期的饮酒、吸烟、错误的饮食习惯、吃一些不洁的食物,导致该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大部分中老年人群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萎缩性胃炎,由于萎缩性胃炎存在癌变的风险,因此一定要提高警惕。针对萎缩性胃炎药物治疗建议分成以下三步:第一步——遵循医嘱消灭幽门螺旋杆菌,采用四联疗法,采取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的治疗方式,连续治疗14天。对于有胃黏膜糜烂、胃部灼烧感、反酸、上腹饥饿疼痛的患者,可以采用抑酸或者抗酸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抗酸剂、氢离子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对于出现胆汁反流、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的患者,可以服用胃动力促进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

第二步——提高胃黏膜保护能力,主要是针对存在胃黏膜溃疡或者糜烂的患

者。建议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干预的同时,可以服用胶体果胶铋、铝碳酸镁制剂、硫酸铝、瑞巴派特等药物。

第三步——服用胃动力药物,主要是针对上腹饱胀感、早饱等症状的患者。

五、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式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为表里。脾喜湿,主升清与运化;胃喜躁,主通降与受纳;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作用。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伤及脾胃并导致气机不畅、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外邪侵袭所致。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不利,同时劳倦过度导致身体虚弱、气血不和、脉络淤阻也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从中医辩证角度出发,慢性胃炎的主症为: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灼痛、刺痛、剧痛等。次症为:脘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不畅等,部分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可导致呕吐,便血症状的出现。该疾病的特点在于具有反复发作性,而且往往突然发病。发病前存在明显的诱因,包括情致不畅、起居失常、过度劳累、暴饮暴食、饥饿等。

中医认为该疾病的治疗原则在于使用理气和胃、宽中止痛、祛邪扶正等药物,在对患者进行辩证论治的同时,适当的配合辛香理气的药物,起到良好的止痛作用。但是在服用此类药物治疗过程当中,中病即止,不可太过。古人治疗胃病以通为补,通过疏肝解郁调节阴阳,通过健脾益气达到温补阳虚,适当的配合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

此外,现代中医将慢性胃炎分成几大类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脉络淤阻型、脾胃湿热型、寒热错杂型,根据不同分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肝胃不和型建议采用疏肝理气,和胃之品;脾胃虚弱型,建议采用健脾益气的药物;脉络瘀阻型建议使用理气和血的药物;脾胃湿热型则使用清热除湿的药物;寒热错杂型使用平调寒热的方法。

六、慢性胃炎日常注意事项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慢性胃炎患者在日常生活方面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做好饮食管理:饮食方面注意有节制、有规律、有营养,避免暴饮暴食,酗酒吸烟等。

(2)做好情绪管理: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患者需要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多与外界事物接触,放松心情。

(3)做好起居管理: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减少熬夜等情况,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提升自我免疫能力。

(4)适当运动、注意保暖等日常工作:注意天气的温度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注意做好保暖,切忌贪凉伤及脾胃。

(5)遵循医嘱:对于慢性胃炎患者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一定药物按照剂量完成治疗,并在后续的生活当中注意饮食健康,定期进行复查,观察病情有无复发,观察是否再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七、小结

慢性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导致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可能会出现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症状。通常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缓解,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总的来说,慢性胃炎会对身体产生直接的伤害,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使得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想要减少胃炎带来的伤害,需要通过改变饮食、改变生活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遵医嘱服用药物等方式。除此以外可以借助中医治疗手段,或者将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通过上述内容能够充分了解慢性胃炎的相关知识,学习如何做好慢性胃炎的防治工作,保持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降低胃部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