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比抑郁症更严重,想治愈,建议这样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1

双相情感障碍比抑郁症更严重,想治愈,建议这样做

文庆

简阳市精神病医院,四川成都,641400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也称之为“天才病”,贝多芬、梵高、海明威等很多名人都患有该疾病,其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因以抑郁发作为典型特征,导致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临床上,较为常见将该疾病误诊为抑郁症,相关研究指出,抑郁症患者随访5~10年后,发现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达到30%~40%。实际上,与单纯抑郁症相比,双相情感障碍的病情要严重的多,临床应加强鉴别,准确诊断,进而及时利用药物等做出干预,促进痊愈。

一、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心境障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情绪都会出现起伏波动,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常规情况不同,会有更大的起伏波动。当抑郁发作时,患者会整天郁郁寡欢,兴趣、精力均出现减退,反应迟钝,不喜与亲友亲近,喜爱独居,闭门谢客,或不上班、不起床、不与人交往,严重时对生活失去希望,经常说“活着没意思”,度日如年,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但当躁狂发作,患者表现为精力会异常旺盛,无疲倦感产生,明显减少睡眠,心情特别愉悦,增多言语及活动,兴趣广泛,喜欢交朋友,爱管闲事等。

情绪不稳定性及转换性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征,患者发病时会反复循环抑郁相与躁狂相,或交替出现抑郁相与躁狂相,每次抑郁和躁狂发作并无固定时间,无论时间长短,都会明显影响其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通常,双相情感障碍被划分为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这两种类型相同点是抑郁发作明显存在,不同点是双相Ⅰ型的躁狂相有1次或多次的严重发作,而双相Ⅰ型的躁狂相发作并不严重,只有1次或多次的轻发作。需要说明的是,“燥狂”并非指狂躁、乱发脾气等,其是医学专业术语,指自我感觉良好的主观体验。

二、如何区分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之所以误诊率较高,原因是躁狂相发作时,患者自身及家属通常会对其症状表现不太在意,而当抑郁相发作时,因症状表现较为典型,多数患者会选择就医,由于只有抑郁相关表现,导致被误诊为抑郁症。实际上,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在治疗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如果误诊,会对患者病情控制不利,所以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分二者。

(1)在定义方面。抑郁症指情绪低落、失眠、自卑感、食欲减退等症状明显存在并持续2周以上,严重时自杀观念或行为甚至出现的综合征。双相情感障碍指既有抑郁相发作,又有躁狂相发作,两相反复或交替出现。从定义上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为是否发生躁狂症状,如有则可判断为双向情感障碍。

(2)在抑郁的现象方面。与抑郁症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相发作时,具备以下特征:相较于悲伤,缺乏积极性更加明显;相较于不安,精神运动性迟缓更加明显;相较于失眠,可能更加明显体现在过度睡眠;无明显的体重降低、食欲不振表现,甚至可能增加体重。反复出现抑郁现象,短时期抑郁发作,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给予抗抑郁药物后,不会出现明显改善。

(3)在年龄方面。从遗传学角度出发,与普通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会升高1.5~3倍的发病率,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亲属则会升高10倍的发病率。父母如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儿女发病率为1/7。这说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询问家族病史,可使诊断准确率升高,不过家族病史并不是绝对因素。同时,在发病年龄上,双相情感障碍要明显早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以未超过25岁的青年为高发群体,平均发病年龄约为20岁,抑郁症则是任何年龄都能发病,尤其容易发生在18~45岁人群中。

(4)在病程方面。抑郁症患者只有抑郁症状,其间无躁狂表现,而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病时,躁狂相先出现,其他形式再在下一次发作时出现,但临床实践中多数为不典型患者,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区别依据。未治疗情况下,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

三、如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随着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以及不断开发各种药物,临床已经能较为规范地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且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规范治疗若能在早期及时开展,可明显提升治愈率。

根据病程,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时,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急性治疗期。指开始药物治疗的6~8周,将各种症状消除、保障患者安全为该时期主要治疗目标。对于急性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患者,先给予药物治疗,使症状得到快速缓解,同时将相对安静的环境提供出来,让周围刺激减少,保证患者自身及他人安全。对于抑郁相发作急性期患者,除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外,要注意将各种意外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第二,巩固治疗期。指急性治疗期后的3个月内,避免再次出现精神症状为该时期主要目的。在药物治疗方面,基本相同于急性治疗期。另外,患者虽已控制病情,也基本恢复了社会功能,但还需积极开展心理治疗与社会康复训练,为回归社会做准备。

第三,维持治疗期。待平稳度过巩固治疗期后,即进入维持治疗期,避免复发是主要干预目标。该阶段重点内容仍是药物治疗,其间要对长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减少药物种类,但继续服用的药物不可改变剂量。另外,该阶段还要加强患者日常生活管理,注意避免生活中各种诱发因素,预防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