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0
/ 2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胡艳军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进行监测的作用。方法:纳入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的100例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观察冠心病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前后与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的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AC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只能抑制单一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多个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抑制作用。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可帮助医师判断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可为确定最佳剂量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抗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术后为了预防缺血事件的发生,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1]。当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应用广泛。PCI术后联合阿司匹林及P2Y12受体拮抗剂的应用对预防缺血事件的作用明显,但是临床常见同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一定差异[2]。血小板低反应性的患者,其血小板聚集抑制过高,增加了出血性脑卒中、胃肠道出血等出血风险;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由于血小板聚集抑制过低的缘故,其缺血性事件如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因此在PCI术后对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进行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3-4]。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进行监测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的100例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冠心病患者的年龄为54~75岁、平均年龄(66.455.56)岁,男56例、女44例,根据用药方案将患者细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对照组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6.785.62)岁,男18例、女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采集空腹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先后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乏含血小板血浆,控制其数量分别为100~200×109/L、10~20×109/L,之后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与健康人的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观察不同用药方案患者治疗2w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的AC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2。

观察不同用药方案对不同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

组别

n(例)

ACA

ADP

对照组

30

76.0515.22

82.4612.70

冠心病患者治疗前

100

94.388.44a

92.678.73a

阿司匹林组

36

28.9811.40a

80.8612.31

氯吡格雷组

34

82.868.54

36.349.87

联合组

30

22.3614.40a

32.6610.75a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只能抑制单一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多个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抑制作用。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基于比浊法的原理进行检测,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检测结果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此以外该项目必须在实验室进行操作,不能在床旁检查实时得到结果。但是在操作人员规范操作的前提下,该项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因此在血小板功能的检查中应用广泛[5-6]。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结果,可帮助临床合理确定治疗效果,尽可能在不出现出血事件与最理想的治疗效果之间取得平衡。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发生增加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加强对血小板功能的监测是十分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对抗血小板治疗没有反应的情况,判断原因并及时调整方案

[7-9]。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都只是针对血小板的活化或者是聚集的某个环节发挥作用,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来,氯吡格雷对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抑制效果明显,阿司匹林则是对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抑制作用明显,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用药方案则可对两组种不同的诱导途径发挥良好的抑制作用。通过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本次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相比,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可帮助医师判断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可为确定最佳剂量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济民,朱辉,徐可,等. 氯吡格雷低反应冠心病患者血小板miRNA表达谱差异[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1(8):1178-1184.

[2] 张存泰. 老年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抗栓管理[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8):877-878.

[3] 肖云玲,李晓星,张硕,等. 老年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方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8):882-884.

[4] 陈红梅,陈友琼,兰建军,等. 经桡动脉入路PCI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改善作用[J]. 疑难病杂志,2021,20(1):17-21.

[5] 郭琳娟,姜醒华,贺文凤,等. 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突变及其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中生物活化作用的影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1):43-48.

[6] 刘小辉,王树录. 冠心病急性发作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4):3667-3669.

[7] 高艳艳,高磊,赵志航,等.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CYP2C19基因突变型ACS行PCI术病人临床效果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0):3548-3552.

[8] 喻斌. 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途径及花生四烯酸途径血小板抑制率的回顾性分析[J]. 当代医学,2022,28(21):21-23.

[9] 邵波,陈钰,陈慧慧,等. 血栓弹力图对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疗效的监测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8):40-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