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效用水及农艺节水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2

农业高效用水及农艺节水技术

孙小雅 ,王德权 ,刘坚

441481198406106323  420400197704120011  441481198402121139

摘要: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而农业又是最大的耗水量产业。世界上70%的水分来自于农业,85%-90%的水分来自于非洲、亚洲等国,所以实现水分高效使用的关键在于对其进行高效使用。人口增长,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国的水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绿色、高效”的水资源经济,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有效农产品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鍵词:农业;高效用水;农艺节水

引言

在农田灌溉过程中,水源的充足与否对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我国,以节约用水为目标,以节约用水为目标。因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农艺节水方面,可采取对农作物进行调控,并采取适宜的灌水方式,以增加降水及灌水利用率。农田灌溉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田的耐旱性,对农田灌溉和灌溉管理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农艺节水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运用农艺节水系统的时候,要以当地的空间布局特点和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作物的分布进行合理的调整,要选择需要增加需要水,而且降水耦合性比较良好的品种来进行种植。要使作物的成熟系统得到有效的调节,以确保土壤中的水分状况与之匹配。要与本地的农业生产状况相联系,来选择节水高产的基因型品种,并对农作物的种植分布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要进行品种种植的匹配。因为不同的作物对环境的需求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在适应环境时,所展现出的特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别。雨水和灌溉流入农田的水分,一部分补充了地下水源,另外一部分被转换成了土壤水。耕地地膜的功能是通过对耕地之间的人为调控来实现的。由于使用田间地膜,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中的水汽在垂向上的蒸发和流动,从而使水汽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流动,从而增大了水汽在地面上的扩散,从而降低了土壤中的水汽的进一步蒸发。

2中国农业高效节水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水资源利用率较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缓慢,以及对水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010-2015年,我国以年均一百万亩的速度增长,位居全球首位,但目前只有13.6%。同时,我国目前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农田灌溉水资源与传统的农田技术水平不匹配,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农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程度不匹配,从而造成了农田的低效益,目前,我国农田的灌溉水资源利用率仅为0.536,比发达国家普遍能够实现的0.7~0.8还低得多。中国的灌区用水效率还有提高的余地。新时代下,我国发展绿色节水型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农田灌溉用水补偿机制缺失、农田灌溉技术推广受限、农田灌溉技术构建的可持续、适应能力强等。二是节约型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制度不健全;二是农田水资源保护试验与监控体系的建立落后;对气候变化下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还缺少。

3节水的灌溉制度

3.1作物调整灌溉不足

农作物亏缺控灌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提出的一种基于常规灌水理论与方法的新技术。它的根本思想与常规的高产量灌水是有区别的。在无水或有水条件下,低水灌水时,作物的收获率最高,且地区间作物收获率持续上升。在含水量有限的情况下,要舍弃某些单位面积的产量,以提高总体的产量;缺水灌溉意味着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而牺牲整体的有机产出。在农作物生育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遗传学及生理生态学特点,人为地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主动调控。调控植物体内光合产物的分配,调控植物地上部及地下部的生长发育。

3.2作物缺水调节灌溉的生理生态机制

调节亏缺灌区是利用调节土壤含水量,调节作物根系发育,进而调节作物养分生长及水势。叶水势是调控气孔通量的关键因子,对作物的光合和耗水量有很大影响。根系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在植株进行分根后,局部土壤变得乾燥,而另一局部的乾燥,则会使半数的乾燥程度降低。叶片水势、叶片水势及叶片中脱落酸的浓度变化不显著,但大部分的气孔都显著地闭合。因而,需要从根中获取营养,并经叶面输送来调控气孔开度。通过调节植物的光合、蒸腾等生理活动,从而对植物的产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4旱地农业加抗旱的灌溉

4.1旱地农业的内涵和重要性

旱作是指受到旱灾影响的区域内的非灌水的农业,即在半旱区或半湿区内,非灌水的农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利用雨水的农业。农业既要水又要钱。在中国北部,由于工农业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而且缺乏足够的资本。在中国北部干旱区开发水利工程已成为不现实的。所以,中国的干旱防治策略应该是将发展节水农业和注重旱作农业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的干旱防治成为可能。

4.2旱地农业用水效率技术系统

在地面之下,构建地下水库:在地面之下,可以对雨水进行加速,从而发挥出储水和保水的功能,对土壤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修改,从而对作物的根部生长环境进行改进,从而提升作物的产量。在具有山谷土壤的干旱地区,可以构建出一片阶梯状的土地,通过种植梯田以及其他技术,来对耕地中的径流进行控制,从而对雨水的利用率进行提升。改变栽培方式,合理栽种:要想尽一切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雨水的作用。在中国北方,以棉花、花生和甘薯为主的春播植物对雨水的使用率高达60%以上,而在夏季,玉米、大豆和棉花种子的使用率分别为50-60%和38%,而在秋天,这些植物种子的使用率则高达38%。合理发展春棉,春花生,夏大豆等农作物。

5农艺节水的策略

5.1调整作物布局,选择节水高产品种

农用农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期特征。在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区都对发展的文化有利。因而,在不同地区选用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时,应充分体现地域特征。在对农作物生产与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选用多种类型的农作物进行混播,并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相应的科技手段,使农作物增产效果更好。要实现“节约型”与“丰产型”的有机结合,必须结合本地实际,选用适宜的“节水型”、适宜的“种植结构”与“种植面积”相结合。由于对环境的需求和适应性,各种物种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生理、生态和形态特征的差异。因而,只要在与其生理、生态及遗传特点的适当配合下,就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及增产潜能,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使其获得最大的效益。

5.2农业用水的储存和包装技术

这就是农田的基本水源。由于自然环境的持续改变,有些区域的水量是不可能被精确估算出来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水源充足的时候,对水进行储备,并且要针对各个区域的具体状况,建设相应的储水设施,以保证当地政府能够使用给水和排水技术,来有效地解决水库和调水的问题,从而使耕地得到及时、高效的恢复。水库的蓄水量主要来自河流,降雨以及地下水。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区域的气象特征,计算出各区域的水资源蒸发量及耕地面积,从而得到累积的水资源,同时也可避免由于蓄水造成的建设垃圾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结束语

总之,虽然我们有比较多的人口,但是我们的水资源在我们国家的分配是非常不均衡的,缺水地区的人均用水非常缺乏,而我们可以使用的用水则更加缺乏。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国家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改进,强化地方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持续提高地方农业生产的基础水平,切实提高农艺节水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安海静.农艺发展应用农艺节水技术的分析[J].现代园艺,2017(1):49-50.

[2]王素芬.黄河流域灌区节水农业高效管理对策[J].民主与科学,2019(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