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在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中的价值研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3

药学干预在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中的价值研析

顾艳春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中实施药学干预模式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筛选在本院采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纳入时间、样本量分别为2021年3月-2022年10月、200例。双色球法分组患者,对照组100例患者无药学干预措施、研究组100例实施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合理用药率、患者用药满意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同状况下的合理用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学干预可保证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有助于规避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满意度,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药学干预;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剂是将传统中医药材与现代化治疗方式相结合的新型药物,提取中药、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制成可供人体注射治疗的制剂[1]。中药注射剂疗效突出、种类繁多,包括清热类、补益类、活血化瘀类和扶风类等,应用范围、适应症不断扩宽,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当前,中药注射剂临床关注度不断提高,关于其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报道屡见不鲜,如何保证其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是研究的重点趋势和方向[2]。药学干预是针对患者用药具体方案,药师提供专业化的审核、指导等服务,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干预途径[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药学干预在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中的价值,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对象为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研究时间、样本量分别为2021年3月-2022年10月、100例。保持组间均衡性分组,以双色球法划分对照组(100例)、研究组(100例)。对照组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18-72岁,平均(48.45±10.73)岁。研究组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21-75岁,平均(48.27±11.06)岁。上述均衡性较强,P>0.05。本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批准要求。

1.2纳入和排除要求

纳入标准:(1)均在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2)年龄18-75周岁患者。(3)用药前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患者。(4)具备一定认知、理解能力患者。(5)本人或家属书面形式签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者。(2)存在中药注射剂过敏、禁忌症患者。(3)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者。(4)资料不完整、缺失或中途失访患者。(5)合并其他品类药物治疗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常规用药,由临床医师开具处方后药剂科配伍,告知患者用药方式,药学服务主要为保证药品供应。

1.3.2研究组:实施药学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记录和统计。药剂科每个月对中药注射剂采购量、使用量、库存量进行盘点和统计,确定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按照不同类型药物不良反应、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既往本院各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分析导致用药不合理、不良反应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2)提高监管力度。首先,设置药师审核岗位,加强临床医师和药师的沟通和合作,当临床医师开具处方后首先传送至审核药师处,药师对处方的适应症、配伍、用法用量等情况进行审核,合理、安全的处方进入下一配制缓解,不合理处方返回临床并告知其不合理之处,便于医师调整。其次,成立药学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据具备丰富的药学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对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情况和处方合理性进行定期统计和不定期筛查,总结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将问题汇总向相应科室反馈,并再次检查问题是否纠正、整改。(3)加强观察力度。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后,由医师、药师和作密切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 出现危险征象及时上报并处理,持续观察患者不良反应转归,总结常出现的问题并作为后续药学干预的依据。(4)培训和考核。首先,鼓励药剂科工作人员积极学习最新安全文件、药物相关报道,关注前沿文献,总结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最新发展动态,将最新用药要求明确掌握。其次,药师根据学习、掌握内容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加强合作与沟通,保证临床人员能够掌握基础的合理用药知识,从根本缓解控制风险。(5)强化宣传力度。对合理用药必要性、不合理用药存在的风险进行宣传,以讲座、宣传海报、宣传栏等方式提醒医务人员工作。(6)药学服务指导。此项主要针对患者展开,发放药物时告知患者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知其出现不良情况及时就诊和反馈,给予长期用药指导,观察病情变化。

1.4观察指标

1.4.1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涉及肝肾损伤、过敏、胃肠道不适、其他4方面,记录总发生率并SPSS分析两组差异。

1.4.2合理用药:抽取每位患者各1张处方,分析适应症、用法、用量、使用时间、配伍禁忌、联合用药6方面合理用药情况,比较合理用药率差异。

1.4.3用药满意度:向患者发放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患者根据干预配合、用药效果、安全性、药学指导几方面内容选择相应的满意度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前二者之和为总满意度。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3.0 for windows,根据结果计算X2与t值(符合正态分布),分析统计学可信度,当最终数据结果对比后达到统计学意义运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组间不良反应率对比

研究组安全性SPSS分析可见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表1数据。

表1 组间不良反应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肝肾损伤

过敏

胃肠道不适

其他

总发生率

对照组

100

3(3.00)

2(2.00)

3(3.00)

2(2.00)

10(10.00)

研究组

100

0(0.00)

1(1.00)

2(2.00)

0(0.00)

3(3.00)

χ2

4.0313

P值

0.0447

2.2 组间合理用药率对比

研究组合理用药分析可见优势,其各方面合理用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表2数据。

表2 组间合理用药率对比[n(%)]

组别

张数

适应症

用法

用量

使用时间

配伍禁忌

联合用药

对照组

100

96(96.00)

95(95.00)

96(96.00)

92(92.00)

94(94.00)

90(90.00)

研究组

100

100(100.00)

100(100.00)

100(100.00)

99(99.00)

100(100.00)

99(99.00)

χ2

4.0816

5.1282

4.0816

5.7010

6.1856

7.7922

P值

0.0434

0.0235

0.0434

0.0170

0.0129

0.0052

2.3 组间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用药满意度可见SPSS分析优势,其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参考表3数据。

表3 组间满意度对比[n(%)]

组别

张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对照组

100

40(40.00)

43(43.00)

17(17.00)

83(83.00)

研究组

100

61(61.00)

32(32.00)

7(7.00)

93(93.00)

χ2

4.7348

P值

0.0296

3  讨论

中药注射剂是目前临床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类,通过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出有效物质,将其制作成制剂后注射至患者体内,通过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滴注等方式治疗,效果显著[4]。中药注射剂相较于口服中药吸收率更高、起效更快,有助于缩短治疗病程,但其不良反应是困扰临床工作的重要问题。

合理用药是当前药物安全性管理的重点内容,保证药物适应症和使用的合理性是控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保证患者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5]。既往临床工作中,中药注射剂药学服务流程较为单一、片面,仅保证药品供应,忽视了药方审核、合理性评估等重要内容,导致不良反应居高不下。药学干预是药师确保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是充分体现药师价值、职能的重要模式,在既往西药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中发挥重要价值,故认为其在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管理中也能起到积极作用[6]

本研究对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实施药学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同状况下的合理用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究其优势在于:药学干预首先评估、分析现阶段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针对不同类型药物不合理风险、常见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管理,确保了后续用药的有序进行。通过管理加强药师处方审核和临床合作与沟通,及时控制了不合理处方在临床的应用,逐渐消除不良因素,提高合理用药率,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7]。与此同时,药学干预实现了药师之职能的转变,患者、医疗机构能够同时获益,药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并向医务人员展开培训,从各个环节控制了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经过该服务模式,医院医疗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均有所提升[8]。此外,满意度是反映一项措施质量和接受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诸多研究结果相似,提示了药学干预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经过该干预措施,患者能够体会到医疗机构的专业性,更好地依从治疗,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助于规避纠纷发生。

总而言之,药学干预可保证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有助于规避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满意度,可以借鉴和发展,是一种可行、科学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娟娟,高旭,石婧,等. 从辅助用药管理角度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合理性[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2,22(6):750-753.

[2] 关燕,彭丽华,李克,等. 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医嘱帕累托图分析[J]. 临床研究,2022,30(12):182-185.

[3] 许琳,黄纯纯,王宁莉,等. 药学干预在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21,14(9):904-907.

[4] 王宴,张海燕,何婷. 药学干预在肿瘤科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 母婴世界,2021(1):279.

[5] 祁鹏. 评价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价值[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8):99-100.

[6] 王光明,刘霞. 药学干预促进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的价值评析[J]. 康颐,2021(21):241-242.

[7] 吴海涛. 全面药学干预在促进我院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中的作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3):176-177.

[8] 吴丽娜. 药学干预在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效果及对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分析[J]. 心理月刊,202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