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头痛“三法”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7
/ 2

针灸治疗头痛“三法”总结

刘文军,罗兴文

云南省开远市中医医院 云南 开远  661699

摘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病,轻时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时常影响患者工作、生活和学习,加剧情绪波动,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笔者在跟师临证中, 深得教悔,经反复揣摩,现将吾师针灸治疗头痛“三法”经验总结如下并附医案一则,以为临床提供一种不同的临证思路,以飱同道。

关键词:头痛;医案;经验总结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可以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所致[1]。头痛常反复发作,轻时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时常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吾师罗兴文主任医师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云南省针灸学会会员,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笔者有幸成为罗兴文主任医师的弟子,在跟师临证中, 深得教悔,经反复揣摩,现将吾师针灸治疗头痛“三法”经验总结如下:

1 辨“证”施治

辨“证”主要包括了“因、型、经”三方面:①辨清头痛的原因:头痛首先需辨清疼痛原因,进一步判断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可能,以免耽误患者病情;此外,注重原发病的治疗,如颈椎引起的头痛,应侧重治疗颈椎病;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应侧重治疗高血压。②辨清头痛的证型:头痛常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要,前者偏实证,后者偏虚证,吾师认为疾病应当在辨虚实、辨阴阳、辨气血基础上辨清何有余,何不足,进而针对性的进行选穴及手法补泻;③辨清头痛部位归属何经:头痛需分辨清楚具体部位,前额头痛(阳明经头痛)、颞区头痛(少阳经头痛)还是枕后头痛(太阳经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汇聚于头面部,足厥阴肝经与督脉合于巅顶。故医者应知晓疼痛部位归属于哪条经络,使针灸诊治疗效更佳。吾师认为以上辨“证”三法,于临证中缺一不可,唯有辨好“证”才可治好病!

2 从“肝”论治

吾师认为肝生理功能正常与否,与头痛的发生及疼痛程度密切相关。《临证指南医案》所言:“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经会于巅……能逆上作痛。”而肝主疏泄,调达气机,喜条达而恶抑郁。若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调畅,各有所安;若肝疏泄功能失常,则肝气郁结,气逆上犯可致头痛。肝主藏血,与肝主疏泄功能相辅相成,若肝藏血不足,则会出现头痛头晕、神疲乏力等症状。《脉经·头痛》指出: “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肝经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又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 故治头痛,从“肝”论治必不可少。

3 重耳穴、重手法

吾师临床善用耳穴诊治疾病,认为耳穴与经络、脏腑及神经密切相关。张景岳言:“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亦佐证了经络与耳穴密切相关。此外,双耳直接连接于大脑,与脑密切相关,可以进一步改善脑血流供应,故针刺耳穴可缓解头痛。耳郭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气血津液精髓等基本物质的生成、运行和输布,需脏腑相互配合才能使骨髓充于耳,肾精通于耳,气血荣于耳,津液润于耳,反之若耳郭枯扁、表面有结节、灵活欠佳则反应脏腑气血津液失调,阴阳失衡,病候即发,故针刺耳穴可调节机体、平衡阴阳,缓解局部疼痛。耳郭神经非常丰富,有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迷走神经和面神经的混合神经,针刺耳穴,可营养脑神经,进一步缓解头痛症状[2]

吾师临床强调针刺补泻手法,认为针灸治疗不可一味的注重穴位选择,针刺补泻手法也是临床疗效重要因素之一。正如《灵枢·经脉篇》中提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用针者,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说明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在古时也十分重视。

笔者认为以上三法在临床诊治头痛过程中十分重要,现将一则针灸“三法”治疗头痛的经典医案分享于大家:

医案:张某某,女,50岁,2021年10月27日初诊。因“头部两侧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就诊,自诉10余年前因工作压力过大后出现头部两侧胀痛,间断发作,两侧颞区(尤以颔厌穴处)胀痛尤甚,左右交替发作,每至精神压力大及经期第三天时易发作,时轻时重,轻时可持续数分钟,自行按摩休息片刻后缓解;重时头部胀痛剧烈,偶伴枕后、额前疼痛,可持续数小时,常需口服“布洛芬胶囊、克感敏”止痛治疗,不服止痛药则痛剧呕吐。重时曾至解放军926医院就诊,行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今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我科门诊就诊。刻下症见:头部双颞区胀痛,两侧间断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时轻时重,常需口服止痛药,轻时疼痛持续数分钟,自行按摩休息片刻后可缓解;重时需口服“布洛芬”止痛,不服止痛药则痛剧呕吐;时感神疲乏力,偶感头晕,头痛剧时伴冷汗,平素怕冷;纳可,眠一般,多梦,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既往无特殊病史;月经量、周期正常,偶夹血块,颜色暗红,余无特殊。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少阳头痛——气虚证,治法为补气、通经、止痛。治疗:1)取穴:1.大椎、肩井、肝俞,2.体穴:百会、颔厌、风池、肓俞、外关

、足三里、绝骨,3.耳针:肝、肾上腺、枕-额。

针灸操作:嘱患者俯卧位,双手及穴位局部消毒后,首先进行第一组针刺:用1.5寸(0.25mm×40mm)一次性毫针依次针刺大椎、双肩井、双肝俞(左右穴位针刺顺序不分先后),大椎直刺进针,行捻转补法得气后即出针;肩井穴斜刺向外进针,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即出针;肝俞逆经斜刺进针,行捻转泻法得气后即出针,此三穴均不留针。第二组针刺:随后嘱患者仰卧位,用1.5寸(0.25mm×40mm)一次性毫针针刺百会,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即可,风池进针时,针身平行于锁骨进针,得气即可;颔厌穴平刺进针,针身有明显滞涩感,即为得气;外关、绝骨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即可;肓俞、足三里进针后行捻转补法,得气即可。第三组耳穴:吾师用左手向上托住耳背(双耳任选其一),右手持1寸(0.25mm×25mm)一次性毫针斜刺进针肝、肾上腺穴,枕穴平刺进针,透刺至额穴;外关予以温针灸,第一、二组共留针25分钟,隔日针灸一次,每次针刺一只耳郭,两耳交替。15次针灸治疗后患者未至,随访,头痛未在发作。

按语:此病属少阳头痛范畴,患者正值青年,且已在外院行相关检查,故可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头痛可能,进而针刺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根据病史,患者久病致虚,气血不能濡养头部则出现长年反复头痛发作,治则当以“补”为主,“通”为辅,故治法为补气、通经、止痛。因患者体质偏虚,故吾师全程针刺手法旨在得气即可,不接过于强调针感该患者头痛以双颞区为主,与肝胆经循行密切相关。选穴当以疏通肝胆经气及头痛局部穴区为主,配合补气之穴。

方义:大椎为诸阳之会,凡阴阳交争,一方偏胜,不得其平者,多取本穴调之,此穴用捻转补法,以疏通督脉阳气达头面,改善头晕、头痛等症;肩井、肝俞分别为足少阳胆经及足厥阴肝经之穴,肝胆经同为表里经,胆经过头维走额角,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偏头痛的出现常考虑此二经,肝胆互相影响,肝失疏泄,胆经郁滞则发生偏头痛。泻肝俞以疏肝行气止痛,肩井穴与肝俞相表里以疏通肝胆两经经气,此外肩井穴位于大椎穴附近,可增加大椎穴区的针感,提高头部阳气的通达,此三穴为快针,不留针,意在提高患者可疏调经脉,激发经气,进而调整脏腑功能以达阴阳平衡。百会为督脉之穴,处人体至高正中之处,是头部诸病之总穴;颔厌为患者疼痛局部,为胆经之穴,《百症赋》言“悬颅、颔厌之间,偏头痛止”,此穴治偏头痛效佳。头为人体上部,风性上行,易侵袭头面部,故选风池穴可祛除头面风邪,也可改善头面局部气血运行;外关、绝骨分别为手足少阳经,手足同名经配伍可加强少阳经气通达,以改善双颞区头痛,外关穴上温针灸可进一步加强经气流通,更好的使气至病所;肓俞、足三里是吾师临床是常用的补气二穴,此穴用捻转补法,更好的补益气血;耳穴选穴:从“肝”论治的原理首先选用肝,其次肾上腺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头痛作用;枕-额是头痛相应部位所选。

小结,以上为罗兴文主任医师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经验,以辨证准,取穴精,疗效佳为要,以上经验及医案可供临床进一步适用。

参考文献

[1]李洪云.头痛从肝论治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09):41.

[2]王正.图解耳穴诊治与美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