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高职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3

高职院校开展高职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杨清林

济南职业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3

摘要: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历经10年,其指导思想、赛项设计都坚持贯彻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大赛指导思想。我国在教育工作方面一直以来都投入较大的关注,我国的教育事业也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在进入到新时代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因此,在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应深入结合教育生态学的内涵,制定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管理策略,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也非常关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地提出:中国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着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能力,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们职业化教育的需求,也为社会输送出更多的劳动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

1 高职教育的意义

1.1 优化教育链

教育链是由教育的主体、内容、环境等因素共同构成的有机体,以优化资源为手段,以实现增值为目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就是要优化组合高职教育各要素,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链,推动教育链变革,以实现教育价值增殖,促进高职教育由学科知识的传授向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的培养转化,促进高职教育纵深发展。通过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持续推进和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的推行,打破原来的职业教育体制束缚,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模式,促进高职院校职业资历证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2 符合实践能力锻炼培养的核心要求

在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引导内容体系中实践教学存在比例不足,形式丰富性有所欠缺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针对性培养,且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也不利于其在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个人实践维度存在的实际问题。当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融入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内容体系中后,意味着学生具备了专项的,以锻炼提升实践能力为基础和目标的课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也可基于不同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特征,以真实的项目主体达到锻炼提升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联动社会维度的企业方面或专项培训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满足充分锻炼和提升学生实现学习能力的核心目标要求。

1.3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创新链是以知识技术管理服务为源,通过创新生产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有增值产品的系统。产教融合要为创新链发展提供有效供给,以实现技术创新、重组、积累与更新。产教融合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产教融合可以融合高职教育与产业行业的资源、知识、信息、技术,激活技术技能创新。产教融合必将推动制度创新,政行校企通过产教融合的规划、对接、评价体制等的创新,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

2 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职业特色及创新性

高职院校近年来意识到开发教材的重要性,但在这方面,教师却没有把握住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没有形成教育特征。在知识传授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在设计教材时需要按合理的逻辑进行。多年以来,高职院校往往会对普通高校办学模式加以借鉴,在编写教材时采取的范式与普通教育大同小异,极力突显课程理论体系的综合性,却忽略了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从实践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的作用,编写的教材不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特色不够鲜明。采用的教材很多都是对本科教材进行了全面复制与照搬,教学内容繁杂,难度较高,简单地把多样化的学习资料进行堆砌,设计出了复杂的体例,过于强调“多与全”的重要性,教学难以为实践提供服务。没有形成特色化校本教材,立体式、活页式创新教材,学生面对厚重的教材心生畏惧,兴趣培养更是难上加难。

2.2 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无法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实际,导致管理制度难以契合学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制度构建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沿用社会企业的管理制度;(2)借鉴其他院校的管理制度;(3)照搬高校的直线职能式制度。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手段,很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难以帮助教师提升职业教育教学实际效果,导致教学管理制度的育人价值无法得到彰显。此外是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效性不高,一方面,学校教师通常能够按照办事规程及行动准则开展工作。然而当出现违反制度规定时,学校却不会做出科学的、及时的、准确的处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普通高校基础薄弱,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难以在学生培养上进行支持,导致教师教学压力加大。

2.3 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

首先,高职院校教育服务体系所处的法制保障机制不完善,高职教育的法制环境建设比较落后,甚至在办学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高职教育相关法律与上位法之间的冲突。 其次,科研保障机制匮乏。 高职院校教育服务体系中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是齐头并进的、相互促进的,但是高职院校在人们的认知中往往是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专业学校,大家对其科研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在办学中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制定科研工作量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经费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也无法为想科研的教师提供内外部的保障。 最后,经济保障机制也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 我国目前对地方性的高职院校管理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企业主管、地市主管和省直管三种。 主管部门经济支持力度的大小也对高职院校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办学经费的多少将会直接决定着办学质量的高低。

3 高职教育开展策略

3.1 积极强化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的制度建设模式,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及办学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首先是以教育生态学为抓手,通过结合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互利共生性及整体联系性等特征,优化制度建设过程,确保教学管理制度与其他管理因子(教学管理政策、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设施等)契合起来,从而使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充分满足高职教学的基本需求。其次,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适用性。高职院校应在制度建设中,不断审视管理制度是否满足院校管理的需求、学生培养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优化教学管理的制度内容,制定出科学的、明确的问题处理标准。最后是提高教学管理在教学工作开展中的支持力度。高职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因此在教学管理中,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支持制度、保障制度。例如制定教学监督制度、教学资源供给制度以及教学活动保障制度等。唯有如此,才能让教学管理制度更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充分融入现代教育生态系统中。

3.2 优化课程体系

在具体的实践教育平台构建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高职院校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制定、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以及实践教学的资源条件支持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规划,以不同的专业学习为背景,制定针对性的课程教学目标。以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育实现融合的方式组织落实相应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融合教学模式。通过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的优化,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独立的理论课程融入传统课程内容中。并基于专业教学的技术能力提升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岗位培训、顶岗实习等多方面实现路径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为了确保学生进入实践学习环境后能够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在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预期通过构建模拟实践平台的方式为学生针对性技术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提供平台,通过系统性的实践与理论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为锻炼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维度的实践能力提供重要的支持。需要强调的是,除了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外,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落实中,教师还应当从创业心理状态,创业中困难挫折的应对等实际的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引导,为学生进入创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积极建设课堂

一是要所有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让课堂能吸引所有学生。为此,要组织教师之间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把听、说、评课当成常态工作来抓。与此同时,也要组织课堂教学评比与考核活动,在教师评优与晋升中,都要把课堂教学当成一项重点内容。二是要鼓励教师对课堂教育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法进行创新,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三教”改革中有突出表现。教师要揣摩学生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好多种方式,例如实物演示、案例评析、现场模拟等,这些教学活动的组织必定会对学生起到吸引作用。三是要强化课堂管理。教学成效的取得,前提就是课堂教学要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课堂学习氛围如何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意识、态度、方法、水平等。要想教出“站”着的学生,教师自己不能“跪”着,教师要对课堂负责,不能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违纪现象视而不见,要管理好自己的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3.4 做好校企衔接

学校与企业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者相辅相成的角色,前者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后者则是为学生提供通过实践掌握其知识的空间。对于国内的高职院校而言,当前具有的突出问题是毕业生的工作需求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关系,彼此之间不能得到很好满足。随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政策的逐步落实,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将会显著增加,未来校企合作将是高职院校的一个工作重点。在学生学习阶段,学校就应当为学生联系好实习企业,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从而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企业对表现优秀的实习学生,应当加大录用力度,也可以在学生毕业前就与之签订意向合同,从而也有助于解决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

4 结束语

高职教育在目前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依然还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严重地阻碍着我国人才结构的转型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在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应当着力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服务体系,使得服务体系更加具有灵活性、兼容性,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进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人力资源贡献。

参考文献:

[1] 裴中岐,尚维来.“职教20条”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6):1-4.

[2] 薛伟明.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31(04):73-75.

[3] 钱丹,吴良芹.新时代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实施路径拓展策略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20,23(04):40-44.

[4] 浦秦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81-83.

[5] 彭彩红.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讨[J].职业,2020(3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