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王露茜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创造出了一种活态的、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文化遗产。在进行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评估文化遗产的价值、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潜力,按照实际情况健全保护与开发模式,和当地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相互协调,妥善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精髓,构建多样化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增强人们对传统农业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

文化遗产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和人类活动变化而形成的宝贵财富,在提升社会文化凝聚力方面所发挥的价值较为突出,其中传统村落的农业文化遗产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减少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被破坏甚至消失问题的发生,相关管理部门需按照实际情况明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核心要点,逐步转变陈旧观念、更新管理模式,为传统村落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多方位助力。

一、传统村落农文化的特点以及保护开发的意义

(一)特点

为了促进传统村落农业文化保护与开发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相关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明确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开发方案,约束好不同的工作行为,使整体工作水平能够符合预期的要求。

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首先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将两者进行相互融合,可以搭建完整性较强并且具有农业特色的共同体[1]。传统村落农业文化发展的漫长过程,是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此期间产生了诸多类目,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富有地方特色的村庄空间布局、街巷肌理、传统建筑风貌、乡村特色文化资源、非遗民俗、价值观念等,在当前时代下仍然有较强的经验价值以及美学欣赏价值。相关管理部门若能有效地为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多方位的助力,就能减少农业文化被破坏、被遗忘、被消失问题的发生概率。

其次为“自然—社会—经济”整体性的特点。在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农业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农民依靠土地、水、阳光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技术,创造出地方特色鲜明的农业系统,并以此获取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已不仅仅只是为人们提供物质基础,由此衍生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水土资源保持、农业文化景观、大地景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广受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是随着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活态遗产,其包含的农业生物、农业生产技术、土地资源环境、农业景观等要素一旦受到破坏或者消失,其所蕴含的独特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也将一并消失,与此息息相关的传统村落也将不复存在。农业文化遗产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文化发展过程中属于农村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载体,也和社会变化情况进行相互协调,在保护开发过程中进行相互结合,有助于传承地方的语言体系以及文化信仰等,并且将多种特质进行相互融合,构成特殊的文明体系,为村落的长久性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2]

(二)意义

首先有助于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传统村落中农业文化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耕文明见证的载体,包含了不同的民俗风貌以及文化特色,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应与中华文化象征进行相互的协调,多方面地反映人们的智慧以及精神品质之后,再按照这种特点以及结构布局来搭建不一样的文化遗产体系,配合着丰富的传统技艺以及民俗文化,使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能够具备较强的利用价值,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认同感[3]。按照传统村落农业文化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文化传承方案,并且保留原有村落农业文化中的精髓,这样一来可以逐渐地扩大文化的影响力,真正地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以及发展。

其次有助于完善生态文明的建设模式。传统村落农业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所蕴含价值和意义十分重要,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符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例如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共同为生产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持,在长期历史传承过程形成了符合当地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所在了。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宣传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每个农民能够树立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相互协调,逐步地优化当前的工作方案,使生产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证,真正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效协调。

二、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策略

(一)政府部门的引导

在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有效引导,政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严格按照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要求约束好不同的工作行为,使整体管理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逐步更新现有的工作方案,增强整体的保护以及开发效果。政府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方案,要明确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工作重点以及保护范围、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巡视、监测,并进行数据记录,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残损程度分批次进行修缮,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维护村落原有的历史风貌以及文化内容

[4]。其次应扩大有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宣传范围,使每个农民能够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氛围,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能够符合预期的要求。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利用公众号以及网络平台来开展传统村落农业文化的宣教工作,逐渐扩大当地农业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和农林院校、研究所等机构进行合作,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基地,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水平。全面保证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专业性以及规范性,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使整体保护开发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二)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

在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和当地旅游产业进行相互融合,一方面能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将农业文化遗产与地方特色相互融合,在保留传统村落文化历史内涵基础上,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作物耕作与采摘体验、村落历史文化体验等相关的社教、研学体验游,多方面满足人们的旅游期盼,并且还需要了解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各项旅游需求,搭建特色化的旅游项目,使整体工作水平能够符合预期的要求[5]。同时还需全面地彰显传统村落农业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旅游产业进行相互的协调,带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科学保护,避免过度发展旅游业对传统村落农业文化所产生的各项干扰,形成完整的凝聚力,以此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符合当地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要求。

结束语

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所发挥的价值较为突出,是现代化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目标追求,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健全与之对应的管理方案,逐渐地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综合效益。通过经验的反思,构建成熟度较高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将此建立为长效化的创新机制,真正的带动当地农业文化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满.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J].世界林业研究.2022.35(01):136.

[2]何艳林,卫红,刘保国.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探析[J].城市住宅,2020,27(4):127-128.

[3]王金平,左敬.三大旅游板块视角下的山西传统村落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20,51(6):918-925.

[4]范姗姗.县域治理背景下义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义乌何宅村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2):113-114+119.

[5]高璟昊.乡村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设计规划探究——以西南地区为例[J].现代园艺,2020,43(1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