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秋千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3

湘西苗族秋千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及应用

彭渊,   ,李银兴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建设文化和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湘西因地理位置特殊,现仍保留有许多民俗体育活动,“苗族秋千”是极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本论文以湘西苗族秋千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苗族秋千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怎样促进湘西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怎样促进苗族秋千民俗文化创意发展。

关键词:湘西;体育;苗族秋千

湘西“苗族秋千”,又称“八人秋”,是湘西州苗族民间特有习俗,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湘西苗族“八人秋”风俗,是湘西地区传统体育之一,湘西苗族关于“八人秋”风俗使用途径的研究,为了使它能够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在保留了“八人秋”原始传统体育文化的前提下,挖掘并扩大了它的新价值,在体育产品,体育旅游及其他领域的运用。

一、湘西苗族秋千民俗的起源

秋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十万年以前的上古时代,先民为生计,需上树采野果,也可狩猎猛兽。他们在树上搭巢结网,用绳牵引着自己的伙伴,以求得安全。一边攀缘,一边奔跑,他们经常抓到粗壮蔓生植物,靠藤条摇摆,上树或者越过沟涧,最本真的秋千雏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初用于娱乐的秋千渐渐被人们所利用,它由原来的简单游戏变成一种竞技运动,成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以后绳索挂在木架上的问题、下系踏板秋千上,春秋时期,我国北方即已存在。

《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关于荡秋千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汉代,但在南北朝时期则是比较盛行的一项娱乐活动了。那时拴住秋千的绳子,为了坚固,一般多以兽皮为原料,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荡秋千在后来主要是宫中和闺中女子玩耍或者是在传统节日广场上狂欢的内容。

风车秋千又叫车秋、转秋、转转秋、转秋千、纺车秋,因其状稍像纺车而得名。它是我国北方民间传统玩具之一。风车秋千与吊秋相比,构造、磨秋就会变得复杂。它由一根或数根竹条编织成一个框架式支架。场地上立着两根高约3米、相距3米左右的木柱,柱顶架上有一根横梁,横梁中心套有一个1米左右宽、呈车轮状的木质十字形滚轴。将木杠杆一端固定于滚轮轴上,另一端系一短绳子,再穿一根长绳,两端分别绑一块木板和一个铁环。滚轴上长各2米左右,共有平行足4副,足端系有短绳,绳的末端系有一块形似秋千的木板。将滚轴与木柱固定好,用绳索系于两柱之间,并把绳子两端分别挂在木柱两侧,形成一个三角形框架。玩的时候,四个人每人坐在一块木板上面,使得滚轴旋转并上下移动。当双脚触地后,立即向上提起来,脚离开地面,即荡起秋千。每个人的脚在触地的时候,都会使劲蹬脚,外加天上三个人坐在下面、下拉时用力,秋千做圆转,速度快,像飞旋大风车一样煞是壮观。

位于黔东南苗族地区,风车秋千每一个坐板都可以乘坐2个人,四个坐板乘坐8个人,这种风车秋千叫“八人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苗家妇女要把风车荡到田间地头,用竹杆将其固定住,然后在上面悬挂彩带或其他物品进行表演,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风车秋千在苗、阿昌、流行于傈僳等族地区,以傈僳族为最。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至廿二日是“八·一三”节,这一天,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傈僳族在风车秋千上转来转去的大多是妇女,逢年过节,她们着装来参赛。场地一般选在山高坡陡的地方,由妇女们自己设计制作。比赛时分几组进行,每组有4名选手,按顺序进行。每一组都要先从自己的队伍中选一人上去表演,然后由另一队报到。参赛者的脸朝外坐秋千板,裁判一声令下,秋千象纺车似的开始转了起来,而且转得越来越快了,就像转来转去,彩球五彩缤纷。

1991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把“荡秋千”作为表演项目进行比赛,随后吊秋也作为比赛项目进行比赛。秋千这一民俗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至今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秋千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之中。活跃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又给民俗工作者一个隐含丰富的标本。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以后,秋千渐渐成了清明、端午及其他喜庆日子开展的民间体育活动。唐代以前,荡秋千是宫廷贵族和文人雅士娱乐消遣的游戏项目,多用于祭祀神灵或庆祝丰收。新中国建立以后,伴随着各类现代体育项目崛起,秋千运动除个别地区还普遍盛行,在中国多数地区,它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一项特殊活动。

秋千运动并不只是一种奇妙的竞赛运动,更能锻炼意志,养成勇敢精神。同时还非常有利于人体生理机能健康发育。秋千作为一种古老的游乐工具和体育文化设施,千百年来,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传承历史、展示文化、社会教化、凝聚民心、融合族群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趣,承载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也体现出了的特殊的审美价值,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不可多得的实物文献。

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二、湘西苗族秋千民俗活动的发展

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一开始是以娱乐为主,后逐渐演变为娱神求福的仪式。历史源流湘西苗族秋千民俗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远古之时。据考证,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并盛行起来了。苗族人民利用荡秋千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苗族秋千民俗历史悠久。它不仅流传于湘鄂川黔三省交界处及湘西南一带,而且还传播到川滇两省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去。

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订了《秋千竞赛规则》(草案),同年,秋千已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正规项目。此后,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努力,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荡秋千得到迅速发展。至1999年的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秋千已经发展成为由六个单项组成的较大规模的运动。

三、湘西苗族秋千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八人秋架上,分别坐着四男四女,架下站着两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秋公、秋婆念几句诗,再唱“开秋歌”,然后由秋公秋 跳起,把秋千抛向空中,边跳边唱道:“你要我飞得高,飞上天去;你要我荡起来,荡个痛快!”接着便起立荡秋千。荡秋千时,先由老人摇秋千。婆转动秋千,这就是“开秋”。当快速旋转的秋千停下来以后,谁停在最上面就要唱歌。因为玩八人秋有“竖秋千八人坐,谁转上面就唱歌”的规则,在上面的两个人对歌,一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苗族男女常常通过荡秋千这一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在秋千上对唱情歌,选定自已的意中人,且互赠礼物,定下终身。久而久之,这一活动演变成现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四、湘西苗族秋千民俗活动的主要特征

“八人秋”即八人秋千,是苗族传统的体育器械,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在八人秋架上,分别坐着四男四女,架下站着两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两名老人分别念起苗语中的“秋”和“秋”,接着两人同时从高处向低处转起来,依次把四个人都绕到自己身上。这时就开始放风筝。放风筝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停止。秋公、秋婆念几句诗,再唱“开秋歌”,然后由秋公秋婆转动秋千,这就是“开秋”。当快速旋转的秋千停下来以后,谁停在最上面谁就要唱歌,而且要一直唱到大家满意为止。

苗族秋千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苗族秋千以追求爱情为核心内容,吸收汉民族秋千的文化,再在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具有苗族秋千

五、湘西苗族秋千民俗活动传承及应用

1.传承和弘扬苗族秋千文化

我们经过前几年对学术论文的研读、问卷调研等发现了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逐步萎缩,乃至有消亡之危。苗族赶秋,是湘西苗族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节日、隆重民俗活动中的一种,“八人秋”为秦汉苗族赶秋遗制之一。苗族赶秋,主要发源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附近省,市一带,并且在湘西州花垣县广为流传,于是把湘西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苗族秋千”这一习俗活动融入到现代产品中,形成了新产品,催生了新活力,使得更多的人能认识湘西传统体育文化,唤醒大众对于这一传统体育的重视与认可,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这种民俗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苗家儿女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一民族文化项目,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一道独特而又靓丽的风景线。苗族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民族风情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2.推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乡土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灵魂与根本地位,离开了乡土文化内涵,旅游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吸引旅人的,与其说是山川秀丽,但在其背后,是一种乡土文化与人文情怀。所以乡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具有灵魂意义,旅游又是乡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旅游以其乡土文化而更加迷人。旅游节庆是湘西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州有许多节庆活动,让人们认识苗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并且参加了诸如苗族秋千,竹苗鼓,竹竿舞,舞龙嘘花等活动,湘西州的各个景区,舞台表演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是苗族土家族传统体育的重要舞台表演内容。芙蓉镇湘西推出的大型演出节目《土司王的传说》反映了丰富的传统苗族土家族体育文化。湘西州传统苗族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应注重吸收现代舞台表演艺术,邀请八人秋比赛冠军上台表演,收集苗族土家族体育文化优秀的民间表演内容,开发展示传统体育的舞台艺术作品,并结合各景点的文化特色,策划和推广这些更具观赏性的舞台表演作品。吸引游客观看演出,让传统体育文化被弘扬传承,带动湘西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彰显苗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感受苗族传统体育活动和其他节庆活动的内涵,实现对湘西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创新。

3.推进苗族秋千俗文化的创意开发

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苗族秋千”创意开发可以与旅游节庆相结合。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农事活动节庆;质交流节庆;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祭祀性节庆;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在其中加入苗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加入苗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使人们了解苗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参与到如苗族秋千、苗鼓、竹竿舞、高脚马等活动中来,形成展现苗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苗族传统体育活动等节庆活动内容实现湘西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羽莎. 湘西山江苗寨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融合现状研究[J]. 武术研究, 2019, 4(5):4.

[2]方川. 秋千的起源与流变[J]. 寻根(2):90-93.

[3]吴文胜. 苗族赶秋节 l[J]. 贵州民族研究, 1989(02):81-81.

[4]李海燕. 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的意象重构与策略探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1.

基金项目:本文由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湘西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及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2212303006。指导老师:李银兴,项目成员:谷永超、金楷然、贺张兴、彭渊、陈浥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