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基本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6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基本原则

李冬俐

(陕西开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在新时代,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平等实践,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就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公有制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和教育平等原则。

关键词:平等;公有制;集体主义;教育

新时代,在科学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与牢记使命的生动体现。今天,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最大实际出发,努力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其治国理政方略仍然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仍然要坚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之后,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最终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当然,实现这个伟大梦想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因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种变化既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又产生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趋势,而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肯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既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那么,今后的重要任务就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沿着这个思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坚持公有制原则。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公有制,也是建立平等社会关系的制度基础。因为社会主义并非只是正义的表现,还需要现实的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公共占有社会财富作为制度基础。尤其是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坚持基本制度更为关键。因为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平等、共享、共同富裕,但市场经济推崇自由竞争、等价交换、依法行事,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既不同情弱者,也不限制强者,那么,为了防止弱化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国家在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也就是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虽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是共同富裕,但是不可能自发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进,必须借助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依靠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才能逐步建立平等。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主义政治权力没有公有制作为基础,就有可能丧失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分配关系的能力,就只能放任社会的贫富悬殊。因此,公有制是社会主义赖以自觉调整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制度基础,是保障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劳动者基本权益的重要条件。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只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这个经济制度肯定了在按劳分配制度之外,还合法存在着按资分配制度,因此维护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成为实现公平公正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当初制定先富共富政策基于国情,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但是,当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之后,必须实行先富带动后富政策,这也是先富后富策略的初衷。反之,则将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当然,不言而喻,先富带动后富策略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邓小平曾指出,只要政权还掌握在共产党手中,公有制没有丢,搞市场经济就没有风险,共同富裕目标就能实现。

第二,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平等,而基本制度是公有制,因此,社会主义倡导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不提倡个体利益至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观,这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重要区别。资本主义推崇极端个人主义,个体利益第一,而且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机制强化了个人利益至上原则,那么优胜劣汰、两极分化成为普遍社会现象。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革命不但与传统所有制彻底决裂,而且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那么,社会主义基于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就推崇集体主义。

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高举集体主义旗帜。实践也证明,集体主义本质上具有比个人主义更高的效率机制。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集体主义能够与提高经济效率结合起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通过以德治国方略,遏制两极分化,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由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尊重个人利益,又要倡导奉献精神、弘扬集体主义,那么要通过倡导集体主义的舆论来引导国家行为和个体行为,使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形成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极端个人主义的观念和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它表明在提高人的素质基础上改善人际关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继续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战略,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继续高举集体主义的旗帜。

第三,坚持教育平等原则。教育是生产力和劳动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只是把人训练成了机器,那么社会主义要超过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就要通过平等教育把每个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并以此创造出人人平等的局面。

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无论是政治平等还是经济平等,事实上都还属于外在的平等,而平等教育推动的人的能力的普遍提高,才是本质的平等。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发展的重点在于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么教育已经成为人类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由于教育不仅不能生产出物质消费品,反而要消耗物质消费品,那么人类社会教育长期不能普及的原因就在于既有财富有限性的限制,因此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推动教育发展: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吸引社会资金以扩大教育资源,鼓励企业参与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政府制定工作岗位接受教育最低标准,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通过动员各种力量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人们因此获得能力的全面发展,并推动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反过来又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好的平等的教育条件。当人们的劳动能力趋同的时候,建立平等的主体条件就具备了;而当物质的客体条件和人的主体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理想就将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李冬俐(1967—),男,陕西绥德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是社会主义平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