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源也能引发大能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9
/ 2

小资源也能引发大能量

罗素娟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城第一小学  511100

摘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每一个资源这些小资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集思维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低消耗、高效益”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资源 思维 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不难发现,每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一幅图、一个句子、一个重点词,以至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都可能内隐着丰富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是攻克课文重难点的“能量”。从学生的认识角度来看,凡是“不好答”,“不开窍”的疑点,说不准,答不上的难题,都是教学中思维的“奇难杂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地运用思维小资源,引发学生的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自会有一番新天地。

一、运用求异思维之小资源。

求异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标新立异,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教学中,充分地运用求异思维之小资源,能使学生对问题(事物)的认识由不同到同(或由同到不同),由对立转向统一。例如五年级上册第8课《将相和》一文的“完璧归赵”中有这样一句话:“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就向柱子上撞。”乍一看,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句子,实际上它是一个求异思维中的小资源,它可以让学生从众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学时,就要抓住“蔺相如真的是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去发问学生。这样一问,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地议论后,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如果不撞,秦王就叫手下的人来抢,和氏璧又落到秦王手里;有的则认为这是蔺相如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因为,可以用撞璧来要挟秦王以城换璧……当学生对问题看法各异时,就是求异思维的开始,这时,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据理力争,自省自悟,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最终达到一致认识——蔺相如不一定是真的要将相氏璧撞在柱子上,但也不一定是做样子吓唬秦王的,而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爱璧而让步,他就不撞,倘若秦王执意抢璧,他就连人带璧一起撞在柱子上。如此看来,这样点燃学生思维,不但能让学生感悟到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多向性。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6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导入新课时我给学生先讲述《卖火柴的小男孩》的故事,结课时我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让学生去总结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教育意义,而是让学生比较课前所听的故事---小珊迪和本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遭遇,经过对比,学生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思维水平得出“少了好心人”的答案,;我又抛出“有好心人就行了吗?”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社会制度问题。这样我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资源让学生学生一方面体会到文章的中心,另一方面又挖掘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二、运用发散思维的小资源。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像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某些问题,确实能为学生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极好的小资源。比如三年级上册6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句话,它给人想像的空间非常大,理解的角度多,发散的面非常广,因此,教师应该就这句话让学生多方提问。问题可能会有:小女孩的妈妈有鞋穿,她为什么没有?小女孩穿妈妈的鞋是不合适的,但是她为什么还要穿?小女孩穿妈妈的鞋,是不是出自她的好奇等等。这样的发问,学生积极思考、议论、感悟之后,他们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有的认为,小女孩的妈妈原来也没有鞋穿的,这双大拖鞋是前些天她爸爸在马路上捡回来的;有的说,小女孩的妈妈这双大拖鞋是她大女儿出嫁时给买的;有的认为小女孩原来也有一双捡来的拖鞋,但前几天穿着上街卖火柴时给几个小男孩抢走了;还有的说,小女孩的妈妈早就想给自己的女儿买一双鞋了,但一直都没有钱;有的说小女孩的爸爸妈妈不疼爱不关心她,所以不给她买鞋子……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的思维的确被发散开来了。虽然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不一,但都认识一点:小女孩没有自己的鞋,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是因为家里太穷、缺少亲人的关心、爱护……

三、运用聚集思维的小资源。

聚集思维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点,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聚集思维中的小资源,能让学生及时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认识事物的主体,又例如五年级上册第8课《将相和》一文中的“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这句话既说明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又暗示了廉将军闹个人地位而不顾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思维聚集点。故此,教师就要在讲读课文时抓住“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爬到廉颇头上去的”来燎起学生思维。这一问点,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议论,他们就慢慢认识到: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他的确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不管胆识还是能力都比廉颇强,官比廉颇大是理所当然,同时也说明赵王善于用人的具体表现。这样燎起思维的问点,问在将相不和的矛盾之处,问在课文的重点之中。它不仅揭示文章主题,直奔课文中心,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思路,甚至训练了学生准确捕捉事物矛盾的能力,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物质认识。

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运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则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地运用课文中的思维的各种小资源,能达到“耗时少、高效率”的效果。因为正确地利用这些小资源,有以下几个优点:(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小资源很多,因文而异,教法灵活,能使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实现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效益。小资源由于抓住了文章的主轴,直奔课文中心进行教学,这就避免了繁琐的串讲和罗嗦的分析,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低消耗、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因而善用小资源进行教学,会在整语文个课堂爆发“大能量”,自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课改后新编教材最为耀眼的亮点。

总之,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小资源丰富而鲜活。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发展的一种行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关注课本之小资源,对教学来说无疑是找到了一条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路子。对于教材中的小资源,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它,用一份爱心去呈现它,用一腔热情去运用它;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小资源,让它在语文教学中引发无尽的能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吕洪波.教师的反思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5、吴忠豪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学》第263、2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