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与常规药物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比较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7
/ 2

消化内镜与常规药物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比较观察

王文军

城固县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7232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在消化内镜、常规药物不同疗法下具体疗效。方法:在消化科2020年3月份至2023年3月份入院就诊UGB者中选出54例,盲选下分为药物组(常规药物疗法)和内镜组(消化内镜疗法),对比病症缓解率、并发症发作临床时间指标、胃肠功能评分、疼痛感评分。结果:药物组和内镜组UGB患者治疗后病症缓解率70.37%、96.30%,并发症发作率22.22%、0.00%;临床时间指标内镜组更短;胃肠功能评分(1.99±0.33)分、(1.25±0.26)分,疼痛感(3.27±0.95)分、(2.00±0.57)分,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对比差异(P<0.05)。结论:UGB经过消化内镜治疗效果突出,具有时效性强、安全水平高优势。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常规药物;消化内镜

前言:UGB主要是因胃肠食管等部位出现病变而诱发出血现象,属于急症范畴,常见呕血、黑便、呕吐等病症,在疾病进展中将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后果,理应积极展开止血治疗。临床治疗中多包含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药物治疗期间单纯注射质子泵抑制剂药物,虽然也能产生止血、消退病症作用,但整体疗程漫长。若能采用消化内镜全面观察患者出血处改善动态,可实现药物有效吸收,促进胃肠功能稳定好转,由此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病情,保障患者健康。在我院消化科2020年3月~2023年3月就诊UGB者中选出54例研究不同疗法具体疗效。

1 病历记录和治疗方案

1.1 病历记录

将54例UGB者作为研究样本。药物组中病例27例,最小30岁,最大60岁,平均(36.89±4.89)岁,平均病程(2.88±1.03)h,1-4h,男性20例,女性7例。内镜组病例27例,最小29岁,最大60岁,平均(36.37±4.69)岁,平均病程(2.87±1.02)h,1-5h,男性19例,女性8例。组别中UGB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均未见对比差异(P>0.05)。纳入样本均在血常规、体格检查等项目中确诊为UGB,且属于自愿参与;剔除存在认知障碍、患有精神心理疾病以及合并恶性肿瘤、急危重症病者、先天性痛觉缺失症者。

1.2 治疗方案

UGB治疗期间药物组采用常规药物疗法,即利用生理盐水(100mL)配制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33394 40mg 阿斯利康),用量为一次一支,以静脉滴注法给药,每日两次,持续用药一周。

内镜组应用消化内镜疗法,由临床医师使用消化内镜对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点予以观察,搭配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圈套器清除血痂,再度在消化内镜指引下借助套扎带绑扎出血部位,达到快速止血目的,同时使用肾上腺素药物(国药准字H23023237 哈药1mL:1g),注射用量为1mL/次,最多3mL/次,并在治疗后撤除消化内镜,同时做好电解质平衡治疗,患者治疗后持续24h禁食,病情平稳后可通过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逐渐恢复正常的胃肠功能[1]

1.3 观察指标

观察UGB患者的病症缓解率、并发症发作率(胃穿孔、二次胃出血、肾衰等)、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止血时间、胃肠功能评分、疼痛感评分。

病症缓解病例的测定根据患者临床病症减轻程度以及胃肠功能指标水平为依据,病症消失或大幅度消退、胃肠功能趋于正常者为缓解,计算占比率。

胃肠功能评分则参照学者杨江红[2]研究内容,围绕患者的肠鸣音与排便功能,从0-4分计取分数,分数越高则胃肠功能越差。

疼痛感的评估以视觉模拟评分法,从0-10分予以测评,0分即未见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分数越大,疼痛感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版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频数(n)、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并发症发作率、病症缓解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临床时间指标、胃肠功能评分、疼痛感评分)用()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用秩和检验,计算后所得P值若小于0.05,证明组间数据具备统计学对比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后患者病症缓解情况及其并发症发作情况

如表1:药物组患者病症缓解率70.37%,比内镜组的96.30%低,并发症发作率22.22%,远高于内镜组的0.00%,数据有可比性(P<0.05)。

表 1 治疗后患者病症缓解情况及其并发症发作情况对比

组别/比例

病症缓解率(n/%)

并发症发作率(n/%)

药物组(n=27)

19(70.37)

6(22.22)

内镜组(n=27)

26(96.30)

0(0.00)

4.800

4.688

P

0.028

0.030

2.2 对比治疗后患者临床时间指标

   如表2:药物组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及其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均比内镜组长(P<0.05)。

表 2 治疗后患者临床时间指标对比

组别/时间

住院时间(d)

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d)

止血时间(d)

药物组(n=27)

8.44±1.72

3.97±1.07

4.33±0.66

内镜组(n=27)

5.84±1.71

2.30±0.57

3.02±0.43

t

5.570

7.158

8.641

P

0.000

0.000

0.000

2.3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改善程度及其疼痛感评估结果

如表3:药物组和内镜组患者治疗前胃肠功能评分及其疼痛感评分均比内镜组高(P<0.05)。

表 3 治疗前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改善程度及其疼痛感评估结果对比

组别/评分

胃肠功能评分(分)

疼痛感评分(分)

药物组(n=27)

2.67±0.49

1.99±0.33

5.37±1.02

3.27±0.95

内镜组(n=27)

2.65±0.47

1.25±0.26

5.35±1.00

2.00±0.57

t

0.153

9.153

0.073

5.957

P

0.879

0.000

0.942

0.000

3 讨论

UGB在入院治疗期间多推荐止血治疗,且在临床用药期间主张以抑制胃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为主。然而,在药物疗法下药效时间漫长,对于急症往往存在发作并发症的风险,而且容易在等待药效期间因出血量较多而发生休克反应。因此,需及时利用消化内镜疗法强化疗效[3]。此次研究阶段应用的消化内镜,因其能够直观清晰获取上消化道影像,客观知晓消化道管壁结构特性,从而在辅助诊治中具有显著效用。一方面,在此疗法下,临床医师能准确掌握UGB者出血现状,快速采取套扎带等止血工具抑制出血,促使患者在不出血后尽快胃肠功能。另一方面,具备安全可靠优势,临床医师能在消化内镜助力下增强血管收缩能力,延缓疾病进展速度,消除并发症风险[4]。经由内镜组相关数据推断出:消化内镜治疗方法可实现病症有效缓解,少见并发症现象,同时也能缩短住院时间,促使患者及早恢复机体功能,其胃肠功能与疼痛感均能得到充分改善,验证该疗法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UGB患者在消化内镜治疗下效果更好,且疼痛感小、胃肠功能改善作用强,整体治疗时效性突出,可将其置于常规药物疗法之前予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英男.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2022,8(04):130-133.

[2]杨江红. 消化内镜与常规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比较[J]. 临床医学,2023,43(01):63-65.

[3]李雁滨. 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2):111-112.

[4]李知翰. 消化内镜与常规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比较[J]. 北方药学,2020,17(0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