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4
/ 2

蒙医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分析

聂图波

兴安盟精神卫生中心  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摘要:目的:探讨蒙医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 于我院消化内科的90例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用蒙医治疗,对照组 用西医治疗,观察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7%,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3.3%,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比常规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更优,副作用小,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蒙医;慢性胃炎,西医

胃炎是胃黏膜对胃内各种刺激因素的炎症反应,生理性炎症是胃黏膜屏障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当炎症使胃黏膜屏障及胃腺结构受损,则可出现中上腹疼痛、消化不良、上消化道出血甚至癌变。胃炎大致分为急性、慢性和特殊类型胃炎。慢性胃炎病因为Hp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自身免疫及年龄因素和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等。临床上中西医有许多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蒙医治疗具有其独到优势。为探讨蒙医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效果,此次研究以9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实验组采用蒙医治疗,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在25—74岁,平均49.5岁;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男27例,女18例,年龄在23—70岁,平均46.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治疗足以祛寒,调理三根,止痛为原则,并按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早、中、晚酌情给予蒙药,赫衣型者以抑赫衣,止痛为原则,早:如达-6味散3g温开水送服,中:普阿如拉-10味散3g温开水送服,晚:阿那日-6味散3g温开水送服。希拉型者以消希拉,止痛为原则,早:阿拉坦阿如拉-5味散3g加用六味安消散温开水送服,中:嘎日迪-5味散3g温开水送服,晚:满那格色力召日散,冰糖温开水送服。巴达干型者早:塞满-10味散3g,中:扎木沙-4味汤加伊赫汤3g温开水送服,晚:状西-21味散3g口服,15d为一疗程,2—4d后观察疗效。包如型者早:哈敦嘎日迪-13味丸加服查干汤3g,午:优日勒-13味丸,15粒,温开水送服。

对照组:西药治疗: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0.5mg+奥美拉唑20mg,2次/d;胶体果胶铋100mg,3次/d,如果有腹胀患者加用多潘立酮10mg加强胃动力,3次/d,持续治疗3个月。患者口服硫糖铅咀嚼片,4次/d,每次1g。

1.3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的上腹部疼痛或者饱胀、恶心呕吐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显示病变部位恢复正常,且病灶部位完全消失;好转:患者的上腹部疼痛或者饱胀、恶心呕吐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基本消失,经胃镜检查显示病变部位的范围 缩小,且病灶部位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上腹部 疼痛或者饱胀、恶心呕吐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经胃镜检查显示病变部位没有任何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P<0.05说没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

3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胃粘膜上出现的一种慢性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者是腹痛,同时患者会伴随恶心呕吐、反酸以及胃脘部烧灼感等症状。临床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十二指肠胃液反流,免疫因素以及营养因子缺乏等因素有关,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是引发慢性胃炎的一个主要原因。蒙医治疗以以整体观为理论指导,遵循“三根”理论和辨证施治原则,并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理论成果,按照症候分型、病情轻重予以蒙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慢性胃炎胃黏膜呈非糜烂的炎性改变,如黏膜色泽不均、颗粒状增殖及黏膜皱襞异常等;组织学以显著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增殖异常、胃腺萎缩及瘢痕形成等特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慢性胃炎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不给予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如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萎缩及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状态,易转变成癌。治疗一般采取抗Hp、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改善胃动力等方法。注意事项:食物多样化,避免偏食,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制、腌制食物,多吃新鲜食品,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及长期饮酒、吸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及充分睡眠。

西药治疗慢性胃炎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其中,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而胃粘膜保护剂则能够对胃黏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胃功能的恢复进程。

蒙医治疗慢性胃炎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和独到的治疗方法。蒙医认为胃为协日存在之总场所,也是正常及病变巴达干流经的途道。慢性胃炎在蒙医理论中称之为“胃衰”,为胃火力衰竭、胃功能下降所致,属于胃寒性病,是由于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而引起巴达干增多或心劳及饮食不规律等引起赫依增多,引发胃巴达干和赫依紊乱而引起的。类型分为巴达干盛型、赫依盛型和寒协日型三种。治疗原则为消除巴达干寒、恢复胃火力,针对以上三型辨证治疗。蒙药治疗慢性胃炎除了以上所述的主要药物之外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病情辨证给药,比如肝胆热加迪格达-4味汤或清肝汤;胃赫依加玛格-10味汤;便秘加朱木萨-3味汤;腹泻加音达日-4味汤;胃热加扎拉钦-16味散;胃寒加炮阿如-10味散;胃痛加如达-6味散;食积加西吉德-6味散;肠胃胀气加澳格龙瑟勒吉德或龙森布茹-13味散;胃神经紊乱加珍珠丸等。这也正是蒙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色和优势之所在。

蒙医治病强调从整体出发,对患者的三根进行调理,不仅重视病因及其临床症状的治疗,同时还重视病位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是蒙医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慢性胃炎属于蒙医中的“胃衰”范畴,蒙医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因外因作用,导致机体内的“三根”“七素”平衡失调,造成机体内的巴达干、赫依偏盛,侵袭胃部,长此以往导致胃内清浊生化不利,影响胃部正常功能的发挥,最终引发该疾病。因此,蒙医认为治疗慢性胃炎应该以祛寒、止痛、调理三根为治疗原则。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提示蒙医治疗慢性胃炎,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蒙医治疗对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包木仁.蒙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35例临床疗效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7,16(44):20.

[2]白雪峰.蒙医治疗慢性胃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11):18-19.

[3]宝山.蒙医治疗慢性胃炎(胃虚病)28例临床疗效观察[J].心理医生,2016,22(11):103-104.

[4]白雪峰.蒙医治疗慢性胃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11):18-19.

[5]白荣.蒙医施治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4):86-87.

[6]赵永梅.蒙医药治疗慢性胃炎4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5(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