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艺术

边雯

西宁市虎台中学

摘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贵在寻求疑问,对疑问挖掘得愈深,学习的进步也愈大。因此,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有效的巧妙设疑,借以激发引导学生去求疑解疑,无疑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矛盾的一条捷径。教师在授课伊始适时适度地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创设疑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疑境之中去求疑解疑。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艺术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的艺术;注意问题;有效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思考和研究的过程,那么将无法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有效利用。因此,在初中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不应盲目地专注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在课堂上加强设疑引导,并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采取适当的调查策略。

一、数学设疑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了解课堂中设疑的频率

设疑的频率是指班级中的设疑的次数。在教学中,如果问得太多,学生会感到疲倦,课堂纪律也难以控制。同样,太多的问题会使问题变得盲目,并影响着教学的效率。这样,学生对回答的问题很正式并且缺乏新鲜感。但是,问题太少了,班级中只有一个或两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懒惰思考,难以主动参与学习。因此,这个“频率”需要很好的理解。

(二)了解课堂问题的难度

设疑难度是逐步提出问题的重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情况逐步安排问题,以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二次函数的图像属性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根据这些特征找到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为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其他设备直观展示图像,然后分不同级别设疑。首先可以问道:“如何快速创建函数y=2x2,y=(2x-1)2和y=2(x-1)2的图?”然后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是多少?”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并开始在问题的引导下思考探索数学的真谛。

(三)意识到在课堂上需要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

课堂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当教师问问题时,班级沉默,当邀请学生回答时,学生无话可说。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了,学生不会回答。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学生会感到无助和沮丧,并且还会使提问陷入僵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控制课堂上的提问难度,鼓励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强迫学生“跳一跳”回答问题,这样才更利于让学生有所突破。

二、在初中数学课上设疑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安全安静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随着年级的提高,班级中积极回答和提问的数量迅速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越来越多地被标准评价。此外,当学生在课堂上面临尴尬问题的次数也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这两个观点与学生个人对周围氛围的评估是分不开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理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中,一个人才更有可能实际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学生之间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并且每个学生在表达个人意见时都不必担心可能的副作用(例如丢脸,嘲笑和批评),所以变得更加大胆,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问的影响力,教师应重视和支持更多的学生,并照顾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通过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和谐和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学习,才更利于增强学生情绪的安全感和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增加兴趣和刺激

数学是一门复杂而乏味的学科,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保守而僵化的,这很容易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尤其是在课堂上提问时,学生由于无聊,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逐渐降低。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在初中中学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置并为问题添加一些有趣的元素,例如:数学历史、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这样,数学问题将变得有趣而又简单,并且学生将有兴趣并有动力去探索,从而开始创建一个有效的课堂。

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研究“平方差公式”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的历史向学生提出有趣的环境。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程序显示一个绿色的带有边缘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的右上角沿正方形的两侧切出一个黄色的小正方形。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公元三世纪的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使用“区域切割和填充方法”证明了平方差公式,《周碑算经》介绍了赵爽的验证方式,在数学史的影响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勾股圆方图是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用来证明平方差公式的工具。学生可以猜出赵爽的举证过程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注意力被问题吸引,并产生学习的兴趣,开始致力于主动研究其中的深刻内涵。

(三)分层次提出问题

问题应涵盖广泛的主题,应合理分配要问的主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中等难度的问题,以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知识的营养,继而满足学生的“食欲”,从而使成绩优异和成绩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这些问题。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规划不同的层次问题: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引导,提出简单的问题,照顾好学生指引这类学生走向成功;针对中等基础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困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挑战自己,获得成功;向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问一些难题,以鼓励他们进步;对于特殊学生,可以合理地提出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问题,并鼓励创新,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讲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是否能构成一个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一点为基础可以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两点为基础可以画多少个圆?圆心位置的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提出并解决以下问题后,老师顺势提出了以下问题:(3)如果没有在同一条线上的三个点A,B和C上画一个圆,应该如何寻找圆心呢?这样的圆必须再次通过B和C,圆的中心在哪里?如果同时通过A,B和C,则圆心在哪里?4.可以画多少个圆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用大脑和双手将自己的想法逐渐融入实践当中,并逐渐加深印象,将现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转移到新知识上,轻松学习并牢牢记住知识的要点。

(四)渐进式设疑,简化研究过程

数学非常复杂,如果教师在提问时不使用策略,这会使问题过于复杂,只会对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而不会产生提问的效果。为了取得成功,教师不应急于讲解数学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当发展的机会。因此,在初中教学时,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渐进式质疑的方式,组织学生逐步探索,同时简化调查的过程。这种方式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逐层分解为从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然后鼓励学生逐步思考和探索。

总而言之,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方式很多,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和运用。良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对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鼓励学生在数学领域思考。在数学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明.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