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分析

朴京花

吉林市船营区第四小学校  吉林吉林  132000

摘要: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发性展开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基础,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和能力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等都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对此在小学教学中,班主任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习成为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班主任数学教学展开论述,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自主学习;创新意识

传统的小学课堂下,很多班主任教师都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只能被动听讲,有什么问题也碍于班主任的“威压”不敢提出来,长此以往下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越来越消极,很难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自主学习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的“表面功夫”,实际仍然是被动性学习。对此班主任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允许学习发表自己的奇思异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和质疑,让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那么学生才能有机会去自主学习和创新,在教师的允许和鼓励下积极创新。

一、激发自学兴趣,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通常班主任最为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时通常以严格的管理措施来督促学生学习。但这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若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那么即便没有班主任的督促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但兴趣往往并非天生使然,更多的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也是班主任可以干预的。兴趣的干预方法却是一门艺术,既要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又不能过度干预给学生太多压力。

班主任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入手,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可以采用生活案例来完成新课导入,首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学生都知道但很少去细想的问题,例如“自行车和汽车的车轮为什么都做成了圆形?如果是正方形或三角形,那么会怎样呢?”、“马路上的井盖也是圆形,为什么不能设计成方形?”、“篮球、足球都是圆形的物体,相较于其他形状,圆形的篮球足球有什么好处?”等,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出问题,这些现象学生都见过,但没有仔细思考过为什么是圆形,所以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对圆形产生兴趣。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看看哪个小组给出的答案最具说服力。通过真实的生活现象来引出教学,能够让学生以解决生活问题为目的去探索数学,本身就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兴趣动力,再在小组合作中自由交流自己的看法,迸发出与众不同的思维和想法[1]

二、设计教学情境,在创新中获得新的发现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自主学习需要能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和喜悦,才能让学生觉得自主学习对学习有帮助、能够获得班主任和同学的认可等。而创新也需要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在创新中获得教师的表扬、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为提出不一样的说法不会迎来班主任的批评,反而会受到表扬,同时创新也能有所收获,可以表现自己。因此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要让学生产生新的收获和不一样的体验,才能产生持续性的动力。

对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内容,让学生可以从多个环节、多个角度产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除法时,为学生展示一个多媒体动画,动画内容为零件厂某位工人一天的工作,不给出数学条件也不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收集信息和线索。

有的学生发现,这个工人在上午的时候生产的零件比较多,有48个,而下午比较少,只有36个;还有的学生发现,工人在生产完零件后进行了装箱处理,一个小箱子装进去6个零件后就封口了,所以每个箱子能装6个零件。之后就需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根据这些线索,你都能得出哪些结论?”、“任意加入一个条件,你能设计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将信息整合,例如这个工人一天共生产84个零件、一天生产共14箱、上午比下午多生产12个也就是2箱等。之后学生可以发挥奇思妙想,有的说“如果工人每小时生产的零件都是12个,那他上午工作几小时?下午几小时?”、“如果这个零件厂有5个工人,如果他们的工作能力一样,工厂一天能生产多少个零件?”。利用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数学思维,根据已知条件设计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深入学习。

三、指导自学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以往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都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仅让学生翻看浏览一遍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还需要在自学方法上予以指导,例如准确定位到重难点知识,并设计预习目标,让学生学会自学。期间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例题,让学生代入以往学过的知识点,根据教材内容分析该例题与以往的数学计算题有什么相同点或不同点、明确告知学生哪里需要动手实践、哪些符号需要标记等,并且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要记录下来,不管学生自学能否理解数学知识,能够找到问题或提出也算完成任务。

预习的主要目的并非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弄懂数学知识,而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流程、习惯等,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在预习中掌握大部分知识点,而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也可以找到关键问题,在课堂上就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下和课上的问题互动中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期间学生遇到的问题也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各不相同,即便是错误的思路也可以简单说一说,由其他同学指出思路和方法上的错误,其中也会有个别学生可能提出不一样但能计算出正确结果的思路,对此教师可以重点表扬,并为学生整理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激发创新意识[2]

结束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学生学习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而这两项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班主任首先就要转变教学思维,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创新思维具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岁兰.创新环境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智力,2021(32):103-105.

[2]李艳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9(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