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夏春秋

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300

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方法:从我院儿科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这些患儿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当中包括37例患儿,观察组包括38例,对照组患儿采取普通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增加风险防范护理模式,然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之前,两组的整体情况无明显差异,但护理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但护理风险发生率却低于对照组,体现出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理中融入风险防范护理模式,能够大幅降低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儿科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这些患儿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当中包括37例患儿,观察组包括38例。两组患儿无论在年龄、体重还是病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纳入标准:住院患儿;用药依从性好;家属和本人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先天性器官类疾病;意识不清醒;病情十分严重。

1.2 方法

(1)对照组患儿采取普通的护理模式,即:入院时对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病情及病程等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告知患儿和家属疾病相关常识、可能住院时长、日常注意事项等,努力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2)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之上采取风险防范护理,具体包括:

①护理风险识别:由于年龄特征原因,儿科护理期间往往潜在诸多风险来源,比如:用药出错、护理操作不规范、沟通不畅、家属不够了解护理内容、摔伤、磕碰等等。护理人员应及时整理日常护理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明确常见的护理风险类型,清楚哪些为重点防范对象,分析导致此类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对策[1]

②基于风险识别的风险防范式护理:结合具体的护理风险类型和特征表现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并将护理方案打印出来分发给家属,让家属对具体的护理内容更加了解。实际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还需根据患儿病情变化灵活调整具体的护理方案。同时科室还应针对护理风险防范管理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加强对整个护理过程的严格监管。加强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他们需要注意的事项,若出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务工作人员。

③基于风险防范的心理护理:受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多数患儿对医院都比较排斥,内心极具恐惧,所以刚入院的时候存在紧张感和焦虑感是正常的,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帮助患儿放松自己,通过日常的各种互动,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提升患儿的护理依从性。

2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n

护理操作熟练度

病房管理

基础护理质量

观察组

38

96.82±2.25

95.25±2.23

92.07±2.48

对照组

37

73.98±2.12

72.97±2.39

70.97±2.54

n

45.221

41.755

36.401

P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输液反应

用药差错

意外刺伤

护理风险发生率

观察组

38

0

1(2.63)

0

1(2.63)

对照组

37

3(8.11)

3(8.11)

1(2.70)

7(18.92)

X2

5.219

P

0.022

2.3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具体数据详见下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

38

13(34.21)

20(52.63)

3(7.89)

2(5.26)

33(86.84)

对照组

37

7(18.92)

18(48.65)

8(21.62)

4(10.81)

25(67.57)

X2

3.973

P

0.046

3

由于儿科患者的年龄多为14岁以下的儿童,所以他们的自制力普遍比较弱,自我保护意识缺乏,治疗依从性差,这就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易引发护患纠纷,所以护理期间采取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十分必要。儿科护理质量会受外界环境、设备、患儿、家属及各类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做好整个过程的护理,加强护理风险防范工作,才能确保患儿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但由于年龄特征原因,患儿多动、认知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等,护理期间特别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不安全事件[2]

护理风险其实就是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类不安全事件,若不加以防范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甚至是安全事故,所以各大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通常情况下导致儿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患儿年龄偏小,思想认知不够成熟,护理期间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护理人员,易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风险,比如:磕碰、坠床、刺伤等。其次,护理操作不当,没有根据患儿自身特征做好提前用药引导工作,出现用药错误风险。再次,常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护理效果比较差,易引发医疗纠纷和事故。无论哪种护理风险,一旦发生都会对整体治疗效果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积极开展护理风险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风险防范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对护理风险的识别、根据风险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加强健康教育等,这样在不断提升护理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了患儿的人身安全。根据以往经验总结,通过提前进行护理风险识别和防范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护理风险防范方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患儿自身情况和导致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及相关影响要素等,确保防范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避免风险防范措施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必须将其充分落到实处方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同时要始终以患儿为主体,尽可能提升风险护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3]。除此之外,高度重视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发放一些相关的风险防范规范手册,通过阅读让家属了解更多,提升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认知度,促使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次研究中,护理质量、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几个方面,观察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风险防范护理模式是将患儿放在主体地位,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保证了防范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仅降低了各类护理风险发生率,而且还提高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风险防范护理实践中会从多个角度开展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也非常严格,会提前针对护理人员实施培训学习,重视患儿的心理护理,使得护理工作足够科学。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责任管理制度,使得科室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有效提高了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中引入风险防范护理模式,能够大大降低各类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最大限度保证了患儿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非常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丽芹.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意义探究[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0):53.

[2]周恒.儿科微量注射泵安全风险护理可控因素超前阻断法的应用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0):113.

[3]钟晓莉,李华.儿科实施风险护理管理的对策及意义评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8):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