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县小麦播种期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新蔡县小麦播种期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赵兵1  ,王琳2

1.河南省新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新蔡,463500  2.河南省新蔡县杨庄户乡综合执法大队,河南新蔡,463549

摘要: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小麦播种时期便应加强防控力度,重点防治土传、种传病虫害,为中后期小麦健康生长打下基础,保证小麦种植质量。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蔡县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针对性指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此后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控工作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综合防治

新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洪汝河交汇处,总面积1453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30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47.25万亩。属于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89万亩,平均复种指数约为98.1%。调查发现,新蔡县也存在严重的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尤其小麦更重。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应科学做好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全面预防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种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等土传病害问题,降低中后期小麦病虫害的发病程度,保证种植质量。

1小麦白粉病

1.1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地上植株部分,尤其危害叶片与叶鞘,导致小麦减产。发病初期小麦叶片与叶鞘会出现白色霉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变为椭圆形,布满菌丝与分生孢子,外形类似白粉。且白粉还可以分散,危害其他植株。后期霉层变为灰褐色,出现小黑点。白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发生于小麦各个种植阶段,较易受到气候、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当田间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大于70%时,则易发生白粉病。相同外界环境下,抵抗能力强的植株发生白粉病的几率更低,种植时应选择抗病能力强、产量稳定的品种。单一的种植品种也会增大发病几率,对此,种植人员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适时更换小麦品种。同时,施肥与灌溉不当也会增大白粉病的发病几率,甚至部分种植人员初期并未给予重视,以致白粉病蔓延,通过气流传播白粉病分生孢子,感染更多健康植株。

1.2防治方法

一方面,可以使用农业防治方法,种植抗病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保证小麦质量。同时,种植期间还应科学轮作,或者轮换种植不同品种。确定种植地块后,应及时深耕、深翻,清除田间的残枝枯叶,在提升土壤活性的基础上,减少病原菌数量。另外,施肥期间也应保证底肥均匀,根据气候与温度等因素适时播种。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药剂防治方法,播种前利用药剂拌种小麦增强幼苗的抵抗力。但拌种期间应严格控制药量,避免超量影响小麦出苗率。田间管理期间还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白粉病,发现零星白粉便应采取措施,杜绝蔓延。当白粉病严重时,可以喷洒药剂防治,比如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2-15kg/hm2,或者喷洒12%禾果利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2-15kg/hm2,或者喷雾70%甲基硫菌灵或50%退菌特药液,喷药间隔为5-7d,连续喷洒2-3次。

2小麦锈病

2.1症状

小麦锈病分布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等类型,会直接导致小麦减产。初期小麦会出现褪绿色病斑,之后出现红褐色粉疤,在叶片上不规则排列。后期叶片还会长出长椭圆形或黑色椭圆形的病斑。叶鞘与叶片极易受到条锈病的影响,开始会出现褪绿色病斑,之后变为黄色粉疤,出现长椭圆形的孢子堆,最后变为黑色。每年3-4月份,新蔡县的降水量增加,气温开始回升,此时也开始出现条锈病,且随着气温的升高,还会出现夏孢子,随着风力广泛传播。当外界环境为30-31℃时,较易发生秆锈病,尤其越冬时节会持续发生,严重危害小麦产量[1]

2.2防治方法

首先,种植人员应选择抗病性能较强的小麦品种,且根据外界气候环境定期更换品种,实现多样化种植。其次,应严格掌握最佳的小麦播种时间,严控施肥量,避免迟施氮肥或偏施氮肥。小麦分蘖拔节期,还应追施磷肥、钾肥,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多雨季节,种植人员还应做好排涝工作,保证良好的土壤环境。另外,收割小麦好应及时翻耕,晾晒土壤,杀死病原菌,降低来年锈病的发生几率。最后,应科学选择防治药剂,严重时可以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5kg/hm2

3小麦赤霉病

3.1症状

小麦赤霉病属于气候性病害,当小麦生长期间遇到阴雨天气时,则会大面积扩散霉菌,导致减产。小麦各个生长阶段会发生赤霉病,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之后变为凸起的蓝黑色子囊壳。土壤中携带病原菌会导致幼苗染病,根部腐烂。外界种植温度大于15℃时便会发生赤霉病,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赤霉病症状会更为严重。当小麦抽穗扬花期遭遇连续降水,则会导致子囊孢子大范围扩散。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增加,赤霉病病原菌也明显增多,尤其种植人员没有重视田间管理工作,更是加剧赤霉病的发生[2]

3.2防治方法

首先是使用农业防治措施,种植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并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处理,降低病原菌危害。为了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还可以科学翻耕,实现深耕灭茬。同时,还应合理灌溉,严格控制氮肥施加量,并在小麦收割后及时保存,杜绝霉变。其次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合理选择药剂。病害严重时,使用多菌灵会产生抗药性,此时应喷洒戊唑醇或氰烯聚酯等药物,轮换使用多种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最后,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污染环境,此时可以利用微生物代谢活动进行防治,比如可以引入链霉菌与酵母菌,不会危害小麦生长,但会抑制霉菌。

4小麦叶枯病

4.1症状

小麦叶枯病会直接导致小麦减产,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与穗部,初期发病部位会出现不规则病斑,之后变为淡绿色,且病斑连片,出现黑色小点,并由下部扩散至上部,导致整株发黄枯死。叶枯病细菌可以越冬,春季产生的分生孢子会继续危害小麦,此病的发生受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低温潮湿环境下会加快扩散,因此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最为严重。另外,氮肥过量施加也会导致叶枯病的发生。

4.2防治方法

一方面应进行农业防治,清除小麦病残体,严重的地块应采用留低茬的收割方式,避免秸秆还田。且还应采用深耕模式,科学轮作,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施肥时应严格控制比例,施加适量的磷肥与钾肥,控制氮肥,提升小麦植株的抗病水平。另一方面,应采用化学防治方法。种植人员应掌握此病的发生规律,及时选择合理药物喷洒。且还应及时清除蚜虫,避免蚜虫传播叶枯病细菌。喷药时应选择20%三唑酮乳油,用量为9000ml/hm2,或者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量为45kg/hm2

5麦蚜虫

5.1症状

麦蚜虫会直接啃食小麦茎秆,导致出现黄白相间的斑点,最终形成斑块,导致植株枯死。麦蚜虫较易侵蚀小麦穗部,导致穗粒干瘪,影响小麦正常的光合作用,降低产量与质量水平。同时,麦蚜虫还会分泌蜜露,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并大范围传播黄矮病毒,导致叶片枯黄,造成减产。

5.2防治方法

一方面应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引入天敌,避免大面积蔓延蚜虫。通过生物防治,可以降低污染,保证防治效果。另一方面还应使用化学防治方法,为小麦喷洒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比如5%吡虫啉乳油或50%抗蚜威水分散粒剂等,间隔15d喷洒一次,把握时机实现均匀用药,保证精准喷洒[3]

为了科学防治小麦播种期间病虫害问题,种植人员应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并注重保护小麦营养与生态环境,综合引入农业、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以达到预期防治效果,为此后小麦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学贵.小麦播种期至苗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21(06):63-64.

[2]赵国庆.小麦播种期地下害虫综合防治农业知识[J].2020(10):21-22.

[3]师树岩.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河南农业,202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