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为中心”STR(Student—Teach—Research)教学模式的实践        ——记新冠病毒微专题二轮复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学习为中心”STR(Student—Teach—Research)教学模式的实践        ——记新冠病毒微专题二轮复习

王晶晶

武汉市常青一中  武汉 430000

摘要 STR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将教学分为个体自学阶段和群体研学阶段,本文是以“新冠病毒”微专题二轮复习开展STR教学为例,记录STR教学模式的个体自学,群体研学是如何开展。

关键词 学习中心教学  STR教学模式   病毒专题

学习中心教学过程形态是基于教师、学生两种不同的问题导向和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偏向,注重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教师设计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为本[2]。这种教学过程是实施“两段三环节”的教学策略,分为个体自学阶段,群体研学阶段。我校实施教学改革之初,确立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STR(Student—Teach—Research)教学模式。在STR教学模式中个体自学和群体研学阶段可以进一步演变为“个体自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教学流程。

1 个体自学阶段

在个体自学阶段,学生要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完成两部分内容,一是RNA类病毒基础知识,包括病毒的生活方式,增殖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化学组成,二是阅读新冠病毒相关知识(提供包括新冠病毒的结构组成、侵染增殖过程、感染后机体症状、新冠病毒检测、新冠疫苗制备等资料),并完成与资料相关的探究问题(设置探究问题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资料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应用)。

2自学阶段发现问题

新冠病毒增殖:

从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来看,学生能独立理解和把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但对资料中新冠病毒的具体增殖过程不能有效提取信息,继而对新冠病毒的检测、疫苗制备也不能找到思路,导学案完成情况比较差。和部分学生沟通导学案完成情况后,教师发现具体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侵染过程:资料阅读不仔细,并且不能从图中病毒胞吐出细胞倒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也没有意识到侵染的前提是病毒与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特异性结合,才能进入细胞完成增殖过程;部分同学纠缠于资料中的细节问题(例如溶酶体水解病毒结构的作用,病毒如何组装?),不能把握病毒增殖的关键步骤(应把握重点包括遗传物质复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新冠病毒的增殖过程涉及:遗传物质复制是RNA(+)——RNA(-)——RNA(+);蛋白质合成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RNA聚合酶合成,二是其他结构蛋白的合成。遗传物质完成复制,蛋白质合成完成,再利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组装RNA和蛋白质,进一步完成病毒增殖。

病毒感染后出现症状:发热症状学生能解释清楚,但对于重症(出现呼吸急促、肺水肿原因?)出现原因的分析,不能理清思路;

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学生对胶体金法疑问比较多,主要存在以下方面:连接垫(胶体金垫)、检测线、质检线上分别固定的是什么物质,在检测中起什么作用?若是检测抗体,在连接垫上放被胶体金标记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线上为什么就不需要放新冠病毒抗原?若是检测新冠病毒抗原,为什么在连接垫上,检测线上,质控线上都要放置相关的抗体呢?会出现哪些结果呢?哪些结果表明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新冠疫苗的研制路径:学生只是从疫苗的定义出发进行分析,认为新冠疫苗就是灭活或减毒的新冠病毒。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制作技术也在不停发展,现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等多种形式。

3二次备课

综合以上问题,可以将导学案第二部分探究问题细化或是筛除掉,调整后的问题如下:新冠病毒如何识别宿主细胞,并采用何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的防御过程(细胞免疫过程?体液免疫过程?)结合资料分析机体感染以后出现重症的原因?新型冠状病毒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抗原的方法:连接线、检测线、质检线上分别固定的是什么物质?(根据检测对象确定检测方法)除了灭活的病毒,还可以研制哪些种类的疫苗?这些疫苗为什么被区分为体内、体外疫苗?针对新冠病毒的感染、增殖机理,思考治疗新冠药物(主要从抑制病毒增殖角度)的研发思路?

通过本阶段的个体自学,唤醒了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责任心、意识和能力,在群学阶段可以带着问题和渴求解决问题的心态主动进入新冠病毒增殖、疫苗的研制,新冠治疗等重点内容的学习。学生在课堂学习就会聚焦后续的学习任务并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组内合作讨论、组间互助形式),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有很强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4小组互学、全班共学阶段

由此进入到群体研学阶段,这个过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群体研学阶段主要分为小组互学,群体共学连个阶段。在个体自学阶段,经过导学案分析,二次备课,将学生的重点问题整理再全部拿出来进行小组互学,在此阶段首先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解决疑问,然后是组间之间互学,再解决不了就会进行全班共学,在全班共学阶段主要由教师主导完成。经过小组互学阶段,二次备课后设置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够解决,主要的问题集中在新冠病毒的胶体金检测抗原过程、新冠疫苗的种类之间原理差异及接种次数的差异、治疗新冠药物的研发思路这三个难点问题上,此时就采用全班共学策略,教师在此时的讲授式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STR教学模式在课前通过导学案学生的自学过程提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减少教师大幅度讲授,为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能动参与听讲以外的其他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促使教师将自身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主导学生对新冠病毒的检测,疫苗的制备,治疗思路等三个学生的重难点学习上,学习效率会翻倍,学习效果会更显著。

后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形式不仅仅是全班共学的讲授,课前导学案的制作(提供新冠病毒的相关背景知识)以激发学习动机、小组互学(鼓励小组去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全班共学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对资料阅读方法的指导,信息获取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果反馈、效果评价,这些多种多样的教学主导作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极大地被这种教学模式所激发。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本中提到,生物学课程的设置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1]。本节课从学生的抗疫情的生活实践出发,将新冠病毒的感染、增殖、检测、防御贯穿于病毒微专题的二轮复习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个体自学聚焦重难点问题,小组共学对重难点问题逐个击破,最后落脚在新冠病毒的防治问题上,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可以用生物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陈佑清主编.学习中心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