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郑安群

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    363300

摘要: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文言文采用的是古人的用语习惯,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属于一项比较基础的学习板块,需要大量地记忆和理解。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加以探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并且能够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理解;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重点和难点不突出

高中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由于其知识的含量比较多,难度比较大,再加上教学时间相对比较仓促,有时课堂上的时间不能完全给文言文,教师还要追赶教学进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尚未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没有深入地体会和详细分析就需要跟着教师的脚步向下学习。学生们为了能够追上进度,只能机械地背诵和记忆。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中的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有相应的文化常识储备。

(二)文言文学习受传统文化影响

文言文中的某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深意或者一词多义或者古今异意,不同文言文的创作蕴含着德育精髓,但是很多精髓的部分可能与某些故事有关,这些故事不一定被高中生掌握。由于文言文的时间比较远,有的教师在教导文言文时没有完全介绍文言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只是了解了教师介绍的大致意思,却没有真正思考文言文里面蕴含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核。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势必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阻碍,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们总觉得现代文是非常简单的,甚至更喜欢学习现代语言,却忽略了文言文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相对较低。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微课教学,提供预习基础

为了指导学生理解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在微课的带动之下,让学生能提前预习或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导入。既然文言文难以理解,那么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展示这一过程,就能使教师和学生同步发展,学生通过反复阅读领悟了文言文的内蕴,教师在教授文章脉络和基础知识时深入分析和点拨评价。对于教师来说,如果能够给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那么就能使其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明确,而微课能够达成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们通过微课理解《赤壁赋》中的深刻内涵和意义,然后具体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赤壁赋》,在读的过程中,标记反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以及能够让人感受到心潮澎湃的句子。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成为很多语文教师非常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象的感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流,读给自己的同学们听,然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接受教师的评价。教师适机讲授阅读的多层次:读好段落,学会分句(句法结构,句首句末、感叹词),操控语速,融入情感。教师可让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先是掌握对文言文的学习技术,最后才是学习的本质,学生必须参与到内心深处,才能更接近《赤壁赋》,让文言文中的丰富感情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介绍背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虽然比较喜欢学习语文,但是却不愿意学习文言文,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强,有时对于文言文作品中的字和句子有一些错误的理解。文言文的人和事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由于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样了解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希望能够逃避学习,跳过文言文学习其他的知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文言文创作的背景,以及文言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体会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的一些心情,使学生通过反复思考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一些历史和文化知识,理解文言文创作的初衷,并最终真正理解文言文。这种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开拓对文言文的理解思路,完善现有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通过导入和背景介绍,让学生们知道,三国时曹操有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当理解了独特的政治背景之后,学生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似乎也更加有积极性。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情节,先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后让学生说说对他的看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说郑伯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下士。教师独辟蹊径,让学生们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并且通过背景介绍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站在最后的关头,以利益诱导他人。当理解了文言文的背景之后,学生们就发现了故事情节和文章背景之间有非常深刻的联系,这也使得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简单和轻松。文言文似乎描述了一个既定的结果,而在体会主人公独有的个性时学生们似乎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伦理等等内容,学会了在那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艰难求生和左右政治大局的一些因素。

很多学生发现,如果理解了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就能很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某一句或者某个词为什么要这样用。当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也就觉得文言文不是那么难,更愿意透彻理解文言文中字和句子的含义,并且能够自己有一些想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会了解释和归纳文言文中的重点,并且学会了阅读和评判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文素养并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理解文言文中的内涵。学生坚持以阅读的方式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并且提升了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会,与作者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促使高中文言文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陈军,陈玉琴.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J].新读写,2021(12):47-48.

[2] 杨晓娟.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究[J].新校园,2021(11):14-16.

[3] 王巧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障碍与解决之法[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11):6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