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从研究红歌做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以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从研究红歌做起

田亚男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200

引言: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歌曲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文化中最易传播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红色歌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课堂上大家了解红歌,学唱红歌,不仅加深对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理解,还能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自身奋发图强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唱红歌不仅仅是学习一首简单的歌曲,而是了解红歌背后真正的意义,了解红歌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何为红歌,学习红歌应该了解什么,本文将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红色歌曲的定义

红色歌曲简称”红歌”,从广义上看国际共产主义的产物,狭义上看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者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1927年-1937年)产生且传唱的革命歌曲”。第二阶段指产生和流传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歌曲,如关于抗日战争的歌曲、红军振奋人心的军用歌曲等,和包括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第三阶段指21世纪以来各类关于国家建设及励志的进步性歌曲,本文则以红色歌曲发展的三个阶段为基准,研究对象包含民主革命时期由革命战士或本地群众创作或流传于本地的红色歌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发展的红色歌曲及21世纪后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的励志歌曲。本文主要研究狭义上的红歌:即中国红歌。按照不同年代划分,我们对红色歌曲进行历时性的探讨。

二、红色歌曲特征

红歌起源于我国革命战争年代,伴随着抗战的胜利,见证了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艰辛史,描写了中华子孙奋发图强,一心向上的民族精神,它既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食粮,亦是当前社会主义中国破冰前进的精神支撑,有着独特的特征。它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基础。

(一)红歌的起源广泛形式多样。1、由于战争年代中,没有现在这样的环境,也没有专门创作的人,因此大多歌曲是利用民歌、小调填词的方式来进行创作的。如《青年参军》就是利用东北民歌《绣罗裙调》进行填词的,还有《五朵花儿开》、《生产忙》等,也都是用东北民歌进行填词的。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红色歌曲多数来源于生活,多数是是激励民众大生产,诉说战争不易,缅怀战争生活及对新中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代表作品有《歌唱祖国》《长江之歌》等。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大多是懂音律且经历过战争的战士,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写曲,填词。3、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红歌则多数是对国家发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歌曲,歌曲的感情基调多为憧憬。还有一部分是描写幸福生活,改革盛世,多数为抒情歌曲。代表作品有《曙色》《灯火里的中国》

(二)红歌的民族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概括。诞生于革命风雨际会时代的红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红歌向人们宣传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精神。《松花江上》1936年秋创作,它如诉如泣跌宕起伏的旋律,激励人民同仇敌概共赴国难。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热泪盈眶高唱词曲,缅怀家人,驱寇救国。创作于革命战争时期的《二月里来》1937年后,全国的抗日战争如火如荼,日寇对解放区进行了疯狂的坚壁清野----“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依靠自力更生,带领解放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也就是“大生产运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歌唱祖国》等歌曲,赞美了中华儿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展现的伟大民族精神,他们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弘扬民族精神,将社会主义中国不断推向新的局面。《春天的故事》 、《走进新时代》 等歌曲,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子孙以新的面貌、昂首的姿态建设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推向新的台阶。

(三)红歌的时代性

产生于不同年代的"红歌",词曲都非常贴近生活。歌词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革命、建设与生活实践,紧跟时代步伐;旋律的风格也与当时期的生活和国家的重心完全契合。如战争年代的《游击队歌》、游击队歌生动地描绘了八路军战士在敌后抗日的场面,热火朝天,即使现在的和平年代,听到了这首歌也让人热血沸腾。建设时期的《翻身农奴把歌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地区之后解放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废除封建农奴制度,歌词写出了故事的发展,歌曲唱出了人们的欢愉。

三、红歌的功能

(一)红色歌曲的导向功能;

不同时期的红色歌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清中国的实际情况、战争时候的歌曲指引人民认清反动阶级的剥削统治,向往光明、追求革命真理;正如《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描写“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创作于抗日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儿女奔赴前线、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精神力量与革命号角。红歌伴随着中国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国家的富强,各个时期都发挥着巨大的引导作用,革命战争年代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如此,并将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发挥导向作用。

(二)红色歌曲的凝聚功能;

“ 同胞们大家一条心,挣扎我们的天明,我们并不怕死,不用拿死来吓我们,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把强盗们都赶尽,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向着

自由的路前进。”出自《前进歌》。歌曲高亢,歌词振奋人心,广大抗日军民听到这样的红歌心中充满了力量,全力杀敌于战场。红歌将军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取得革命胜利。

(三)红色歌曲的德育功能;

红歌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等方面。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整个歌曲看似都在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实则是指祖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谁》1998年,是为了纪念特大洪水,赞扬了军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首歌曲当时传遍大江南北将军人的牺牲精神传遍人们心中,激发人们心中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大众心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建立。

四、红色歌曲传唱的意义

(一)红歌的传唱有利于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宣扬。战争时代的"红歌",激情澎湃的旋律仿佛能把人带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热情洋溢的歌曲将人们带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红歌有些气势磅礴、有些热情欢乐代表着国土稳定,人民生活开心快乐。人们欣赏"红歌",不仅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愉悦身心,而且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可以说,“红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红歌”既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也是进行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好形式。

二)"红歌"的传唱有利于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的树立所谓三观就是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不少人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淡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成为部分人认同的价值观有的甚至成为他们的毕生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与世界接轨,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更多年轻的新一代已经忘怀老一辈的艰苦岁月,处于21世纪的青少年甚至开始从小计划出国读书,崇洋媚外,不能正视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本国的历史不了解。因此,爱国主义红歌的传播有利于新时代的人们了解中国历史,奉献精神的红歌有利于集体主义教育。因此,传唱"红歌",能够从精神层面了解中国历史,培养爱国情操,建立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民众团结一心。

(三)"红歌"的传唱有利于红色教育的学习。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唱红歌可以使我们受到红色教育。一首首红歌教育着一代代人成长,使大家在唱红歌中受到教育,在红歌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伟大祖国好,坚定了我们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四)“红歌”的传唱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随着世界文化的大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定居中国,对于中国的历史了解不够清楚,但是红歌的传唱,可以借助国际友人之口传播到世界各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精神。

总之,红色歌曲大都是中国一个时期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有许多红歌首先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的,后经词、曲作者收集、加工和整理被推广的,它脍炙人口,便于记忆。红歌与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紧紧相连,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音乐旋律,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学唱红歌不能只是停留在演唱的层面,更多的是要了解红歌背后的故事,了解红歌的创作特性,了解红歌代表的中国历史,学习红色精神才是做到真正的红色文化进校园,才是实际意义上的红色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田亚男:(1987.06.04)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音乐教学及音乐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级课题

基金名称:巴蜀红色文化融入四川高职院校的路径探究(课题编号:22co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