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光斑:张晓风的情怀叙事和美学意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散文与光斑:张晓风的情怀叙事和美学意蕴

李文珊

(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省汕头市  515000)

摘要:张晓风既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光是上帝的代言人这一神学美学思想的陶染,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作品风格。“光”是其宗教情怀的承载物,亦是其宗教思想的表征符号,“光”的频繁使用,使得张晓风作品的慰藉意义有不言而喻的自洽性。

关键词:张晓风;宗教情怀;神圣之光

随着两岸的开放,张晓风散文的阅读群体得以增加,阐释空间和框架也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进一步扩展。张晓风单纯清新、饱含温情和充满博爱之心的散文风格为更多人所接受。无论是在读者层面还是在研究者层面,一致建构起潜在认知默契,即此种充满希望的创作风格是张晓风散文的烙印及特质属性。本文凝视张晓风的叙事特点和“光”意象使用规律,观照张晓风对“光”的偏爱背后所蕴含的宗教情怀。嗣后,张晓风的情怀叙事将得到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

一、“光”的倒影及张晓风的宗教情怀

神学美学发展到了奥古斯丁形成了一座高峰,提出光照论”,“因为光就是上帝本身,而灵魂是再造的”[[1]],把真理确认为上帝之光,维护了上帝的地位。自此以后,物理上的光就不仅有自然的意义,也存在着形而上的神圣意义。这种光是上帝的代言人这一神学美学思想一直延续至今,信仰基督教的作家张晓风,自然而然地也陶染在光之神圣的美学风景中。

1941年,张晓风在浙江金华出生,祖籍江苏铜山,8岁的她随母亲赶赴中国台湾,之后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散文以温暖清新而为人所知,笔如太阳,篇有梅香,如今是中国著名散文家。张晓风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常在作品中咏赞耶稣,并皈依上帝。张晓风曾言:“我里面有什么,用出来就是什么。像T·S艾略特,他的每一首诗,每一曲戏都充满‘基督教’。如果有人分析‘我’,其实也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基督教’。”[[2]]她的丈夫林治平曾提及:“很多人都知道晓风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的行事为人实在是遵循基督的圣范,但是真正认识了解她的人马上可以感受到她身上激流着的中国血液,她的爱国热诚与情操早已化在她热烈的生命中,我相信熟悉晓风作品的人很容易探到她这两种脉动。”[[3]]。不难看出,张晓风身上既有基督教那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慈爱,又有祈祷上帝保守中国,夜夜魂梦中国的强烈爱国之情,使她的生命气象充满灵性,诗歌既秀美又字间透豪气,为中国的读者所喜爱。

二、神性飞扬及其美学意蕴

张晓风的情怀叙事几乎贯穿其所有作品。超越世俗的心境,精神层面普世性的宗教情怀以及宗教情怀下衍生出的悲悯情怀与救赎意味,构成张晓风情怀叙事的轴心。在其散文能寻觅气氛美学掠过的影子,仿佛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着空气,空气又夹杂着水汽和阳光,散射出来的暖阳直抵心灵。

“在黑茫茫的旷野中,饶恕如灯——先将自己的小屋照得通亮,然后又及于他人。玖,你的窗内常散出柔和的灯光吗?再者,往宽慰的地方想,你可以用那个父子骑驴的故事——反正你怎么做都不会令所有的人满意的。”[[4]],在友人遭到旁人误会、诽谤的时候,张晓风用这段话予以宽慰。《霜橘》中的故事跟《新约》中耶稣宽恕通奸妇女的故事核心非常相似,“如果你我站在他所立的地位上,处在他所受的煎熬中,玖,也许我们比他更坏上无数倍呢!”宗教绘画艺术家们解译神圣之光,最常用的三条射线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而七条射线则象征基督被赋予的七情:智慧、理解、忠告、力量、知识、虔诚和恐惧等。“神之子”被钉死之前,还不停为子民的“不懂得”而求情,因此,如果在基督教图像志中窥见七条射线的笔法,其中一条必不可少的就是宽恕之光。张晓风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玄妙地把宽恕之光晕染在散文中。无独有偶,在《画晴》[[5]]这篇短小的散文里,“光”“日”“太阳”就出现了二十次左右,足见作者对热热亮亮的明朗光线之偏爱。由此,张晓风的宗教情怀对于读者的慰藉意义不言而喻。

三、自然光线及其象征意义

上文提到的神圣之光,经由玄览全篇,明显能感知到文章指涉基督教精神。因为文本常出现“上帝”、“主”、“教徒”等字眼,这些要素与光聚融。而张晓风散文描写光的另一种方式较为隐秘,文章没有明显的宗教指涉,表面似乎只涉猎光的自然重现。散文中重现的自然光是天光或者阳光,这些都是自然范畴的产物,非神秘的神圣之光。而对于谙熟神学美学思想的读者,透过表层细腻的光影能够看到神性的流溢。因此,秉持这一认识,可对张晓风散文的自然光进行再阐释。

中国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秋天景之垂暮萧疏,引发古人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张晓风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悲秋”的情感模式和生命意识影响着她个人的生命气息。于她而言,在写秋日的作品时加入阳光极其重要,这光是照亮,是温暖,是救赎。如“秋阳照在那一片粗糙的木纹上,竟像炒栗子似的爆出一片干燥郁烈的芬芳。”[[6]]“十一月,秋阳轻软如披肩,我置身在一座山里。”[[7]]等文章有光的痕迹。秋天在光的抚慰下,悲戚之感被淡化,能温暖悲慽和酸楚的读者。光驱逐秋之悲,也能驱逐冬天的失落和绝望之感。张晓风酷爱写冬日暖阳,使冬天被光和热笼罩。如《我喜欢》

[[8]]和《画晴》,张晓风直言喜欢和偏爱光和热,光和热足以驱逐冬天的严寒,和煦、不刺眼的暖热还她宁静和淡远。“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在《我喜欢》中,仅用美妙光感就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图景。这一类对自然光感的描写在张晓风散文集中数不胜数。

结语

张晓风的散文因为她的基督教情怀而更具生命张力,所以把宗教情怀糅进散文创作以及她对光的偏爱使得散文折射出博爱、宽恕、奉献、光明等美好的人性色彩,光洒进散文的字里行间,就像张晓风所信仰的上帝把光明和爱播撒到人间的大地上一样,照亮读者内心的阴暗潮湿之处,驱赶生命的雾霾。张晓风的散文也因此以一种独特的生命情感姿态,和独一份的美学意蕴立于当地中国散文园地,并茁壮成长着。

参考文献


[[1]] 沙伦·M.凯(Sharon M Kay).保罗·汤姆森(Paul Thomson).《奥古斯丁》[M].周伟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60.

[[2]] 杨剑龙.《论张晓风的创作与基督教文化》[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52-55.

[[3]] 林治平.更好的另一半---我妻晓风[A].旷野的呼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21.

[[5]]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93.

[[6]] 张晓风.《张晓风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181.

[[7]] 张晓风.《张晓风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36.

[[8]] 张晓风.《张晓风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