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观察

潘晨

上海市青浦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420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低钠血症分组,对照组(300例)未合并低钠血症,观察组(120例)合并低钠血症,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分析颅脑外伤合并低钠血症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GCS评分、年龄、损伤程度、颅底骨折、脑水肿、损伤部位、穿透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方面,两组差异明显(P<0.05);而年龄和甘露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颅脑外伤合并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及GCS评分。结论 影响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因素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等,临床护理时,应加强对上述内容的关注,强化护理干预,以便患者预后改善,降低低钠血症等发生率。

【关键词】颅脑外伤;低钠血症;临床护理

低钠血症为颅脑外伤患者多发、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通常出现在损伤后5-10日,与水钠电解质调节中枢部位第三脑室旁及下丘脑损伤有关,因以上部位的损伤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最后引起的特殊代谢障碍疾病[1]。如果未及时处理,或者处理对策选择不合理,很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为此,本文针对颅脑外伤并发低钠血症的因素和护理对策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420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低钠血症分组,对照组(300例)未合并低钠血症,观察组(120例)合并低钠血症,对照组:160例男,140例女;年龄均值(40.36±5.14)岁;观察组:62例男,58例女;年龄均值(40.42±4.98)岁;两组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评估低钠血症

检测前1日,告知患者第二日检测前保持空腹状态,清晨采集5ml静脉血,对血钠水平进行监测;血清钠水平低于135mmol/L,而且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表示低钠血症。轻度、中度、重度低钠血症的区间分别是130-135mmol/L、120-130mmol/L与<120mmol/L。临床诊断时,也可以综合患者临床病症对低钠血症的发生进行初步判断,一旦发现幻听、意识淡漠、生命体征异常波动、精神状态不佳等现象,需要马上采取针对性检查,明确血钠浓度,间隔2小时进行1次检测。

1.2.2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采集等方法获取患者临床信息及一般资料,调查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问卷内容,并统一分发,调查内容有穿刺损伤、姓名、手术、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GCS评分、脑水肿、甘露醇用量、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颅底骨折。总计分发420份调查问卷,均全部回收。

1.3 观察指标

观察颅脑外伤合并低钠血症的单因素和多因素[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率(%),前者用t检验,后者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颅脑外伤合并低钠血症单因素

两组GCS评分、年龄、损伤程度、颅底骨折、脑水肿、损伤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穿透损伤、手术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性别、甘露醇未见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分析颅脑外伤合并低钠血症单因素(例)

项目


观察组(n=120)

对照组(n=300)

x2

P

性别

62

160

1.112

0.292


158

140



GCS评分(分)

9-13

40

161

14.201

0.000


3-8

80

139



年龄(岁)

18-39

24

185

59.525

0.000


40-55

96

115



损伤程度

轻度

16

147

7.839

0.018


中度

48

87




重度

56

66



颅底骨折

80

104

35.655

0.000


40

196



甘露醇(ml)

<500

53

163

3.547

0.059


≥500

67

137



脑水肿

72

54

72.000

0.000


48

246



损伤部位

左侧

32

167

6.942

0.028


右侧

40

87




双侧

48

46



穿透损伤

104

165

37.327

0.000


16

135



蛛网膜下腔出血

88

67

95.745

0.000


32

233



手术

64

165

0.096

0.757


56

135



2.2 分析颅脑外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经多因素分析发现,颅脑外伤合并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及GCS评分,详见表2。

表2 分析颅脑外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素

β值

SE值

OR值

95%CI

P值

蛛网膜下腔出血

0.843

0.373

2.235

1.114-4.853

0.012

脑水肿

0.865

0.419

2.378

1.041-5.429

0.025

GCS评分(分)

0.724

0.380

2.065

0.976-4.369

0.024

3 讨论

低钠血症疾病的出现极易引起脑组织肿胀,降低血浆渗透压,并提高颅内压等,使得脑水肿病症加重,最后导致继发性损伤的出现,低钠血症通常出现在颅脑损伤发生后5-10日

[3]。通过对低钠血症的发生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及早采取预防及控制对策在改善患者预后中特别重要。研究结果显示,颅脑外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GCS评分在3-8分和脑水肿。

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首先是GCS评分为3-8分;处于该阶段患者大部分处于昏迷状态,饮水、饮食能力丧失,如果长时间维持这一状态,则会减少钠摄入量,机体中钠元素丢失较多,进而提高了低钠血症发生率。此外,颅脑外伤患者自身下丘脑功能发生改变,再加之代谢异常等,水钠平衡发生变化,最后导致低钠血症的出现。其次是脑水肿;脑水肿的出现导致颅内压提升,下丘脑功能异常。再加之脑部血液循环发生变化,对于机体抗利尿激素造成影响,最后引发低钠血症。最后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损伤发生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导致血细胞中儿茶酚胺、前列腺素等释放量增加,最后引起脑血管痉挛。该病发生后,患者自身神经功能下降,再加之缺氧、缺血等症状,使得机体水分重吸收提升,导致低钠血症发生率进一步提高[4]

临床上,关于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护理对策如下:首先是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变化、生命体征仔细观察,特别是GCS评分、瞳孔变化等。因消化系统症状及意识变化是低钠血症常见症状,一旦患者出现精神状态不佳、嗜睡、意识障碍、食欲降低等,需要马上向医生反馈,并实施针对性检查。定期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浆渗透压等。其次,营养干预。疾病患病初期意识清楚者,血钠监测的同时,为其提供口服补钠。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可通过鼻胃管实施鼻饲补钠,准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根据血钠值及出入量,随时调整药物剂量,保障用药安全,同时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以患者实际病情变化为依据对每日饮食量进行调整,根据少食多餐原则饮食[5]。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增加自身抵抗力。如果患者存在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综合征,可予以其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然后是用药干预和补液护理。补液量严格控制,对于病情较轻者,每日摄入量大约500-1000ml,病情相对严重者,每日摄入大约400-700ml。在发生异常现象后,静脉滴注3%高渗钠溶液等,并根据医嘱调整速度等 [6]。健康宣教:临床护理前,由专业护理人员对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明确具体因素前实施预防性健康知识宣教,通过分发知识手册、视频、二维码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关于颅脑外伤知识,帮助其了解可能发生的疾病,自愿参与疾病的治疗。最后是导管护理:定时对鼻饲管、脑室引流管进行挤压,保证管道畅通;气管切开患者,加强翻身拍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全面采取无菌操作原则,降低深静脉导管医源性感染发生率;强化导管管理,导尿管留置期间,强化会阴部位的护理,并对膀胱贮尿功能进行训练,一般情况下,尿管留置时间为3-5日。强化呼吸道干预,降低肺部感染等发生率。

总而言之,根据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不仅可以降低低钠血症发生率,且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

参考文献:

[1]张权,陈华,李季林. 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J]. 国际外科学杂志,2021,48(10):680-684,F4.

[2]何文武. 托伐普坦治疗颅脑外伤后低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7):52-53.

[3]王雪,陈赛赛,孙跃娟,杭宁宁. 颈髓损伤伴发低钠血症的原因及临床特点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0,37(6):1160-1163.

[4]韩宇涵,王秀存,马强,于如同. 颅脑外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20,29(4):292-295.

[5]李玉霄.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ICU转出后的康复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J]. 中华养生保健, 2021, 039(007):76-77.

[6]王振兴, 陈志永, 刘爽. 颅脑损伤后并发低钠血症情况,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 2020, 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