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开口滑轮支座的下料与加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浅析开口滑轮支座的下料与加工

张飞鸿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分公司 结构加工部  201913

摘要:在大型机械加工设备中,因开槽滑轮装配方便,简化了装配方式,受到设计者的青睐。但是由于开槽滑轮具有独特的槽口形式,在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加工后切割和打磨,其下料与加工一直是质量控制的难点。开槽滑轮支座板的制作与加工,对于薄板,加工方式比较多,切割质量尚可控制,打磨工作量在接受范围内。对于厚板开槽滑轮支座组件,手工火焰切割,质量精度不高,板厚太厚,切割边多毛刺和夹渣,切割后容易产生热变形,打磨工作量大,一般是高空作业,带来不安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简化开槽滑轮支座的下料与加工过程,对提升工作效率和提高开槽滑轮组件的整体质量有着极大的作用。所以,本文首先对开口滑轮支座下料与加工的一般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后分析改进开口滑轮下料与加工的方法,通过对其究与分析,进行工艺设计分析,对开槽滑轮支座的下料方式进行改进,极大的提高了开槽滑轮支座的质量,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开口滑轮支座;下料与加工;应用及发展

开槽形式的滑轮支座,常用于大型机械设备中,是机械设备的重要受力部件,其简便高效的安装过程,受到设计者的喜欢。但其独特的结构形式,需要采用特定的下料与加工方法,才能保证制造精度,装配精度和运行精度,保证整机的功能和安全,在应用和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0引言

大型机械设备的许多重要功能,需要通过滑轮组实现,滑轮组件需要满足,其质量影响滑轮的装配质量,影响整机的受力情况和工作状态,需保证轴孔整体的同轴度,支座重磅的垂直度和平面度。选择合理的下料与加工方式,能保证质量,保证运行精度。本文主要是分析厚薄板开口形式的滑轮支座下料与加工,保证滑轮支座的整体质量,优化其工艺过程,在实际制作和加工中有极大促进作用。

1开口滑轮支座现状

开口滑轮的下料与装配,常规做法是内孔整圆下料,预留一定的加工余量,待装配焊接后整体化线,镗孔并加工重磅端面,以保证支座的定位尺寸和轴孔整体的同轴度和直线度,平行度,端面的垂直度。然后再修割开槽处,这种加工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加工后热切割会导致支座的结构变形,影响轴孔的精度,不利于后续轴的装配。且此处一般板厚比较厚,切割难度大,手工火焰切割厚板存在天然的缺陷,打磨废工废时。经过研究和试验,以当代的数控下料设备和技术,完全能够采用合理的下料工艺,减少余量,改善传统的加工方法,通过科学的下料与加工形式,避免焊后切割,在工制造中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开口滑轮支座下料与加工研究

目前,开口滑轮支座在大型机械制造行业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大型起重设备中应用较广泛,合理的下料形式和加工工艺可以减少劳动,提高滑轮支座的整体装配质量,有很强的适用价值。

3.1薄板滑轮支座的下料与加工

   在小型机构中,如托辊装置经常遇到薄板开槽滑轮。这些机构板厚在5-20mm,下料和加工方案灵活多样。常规形式是圆孔下料,待主板和重磅组件施焊结束,组件整体安装于箱体上之后,整体镗孔结束再修割开槽部位。因这种结构板厚薄,采用这种方法能够顺利完成,但是这种加工方法工序繁琐。

   在此基础上,我们经过研究发现,为便于安装轴或轴套,下料时主板开槽位置单边可以加大2mm。轴孔位置Ф170单边需要留5mm余量,便于保证轴的中心位置,保证组件的同轴度。将Ф170与开槽处相切圆滑过渡,待加工结束后打磨平滑过渡。因此处仅是安装滑轮的辅助位置。对于轴安装区,可以留一定的加工余量。并将轴安装区和非轴安装区留一定的过度,待组件整体安装后打磨过渡区。

重磅板刮平面时,因荡刀导致刀具损坏,影响机加工效率。所以重磅板槽口不宜提前下料,任需按原孔下料,同时重磅厚度需留加工余量。制作装配后状态如下照片所示,供金工车间机加工完成后,再修割重磅板槽口,打磨平滑即可。经此改进,开槽支座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打磨工作明显下降。

滑轮支座1

  3.2厚板开槽滑轮支座的下料与加工

3.2.1开槽滑轮支座的下料与加工现状

开槽滑轮支座多用于大型机械设备,是钢丝绳的受力支撑点,通过滑轮支架和钢丝绳,实现主要的功能,其制造质量直接关系到整机功能的实现,可见滑轮支架的重要性。一般开槽形式的主板和重磅形式设计采用的时厚板,主板加重磅的板厚一般在120~200mm左右,常规制造加工方案是主板和重磅圆孔下料,待内孔划线镗孔结束后,现场手工火焰切割开槽,然后打磨切割部位。这种加工方案,需要手工火焰切割厚板,切割难度大,不宜保证质量。切割时产生的热变形影响轴或轴套组件安装,不能很好的保证设计精度。

3.2.2主板和重磅开槽滑轮支座的下料与加工

经过研究和分析,厚板开槽滑轮支座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我们根据实际制造水平和加工能力,在不额外增加成本和投入的情况下,试验了多种下料和加工方案。方案一,圆孔下料,加工轴孔后修割槽口;方案二,数控圆孔下料,将其它开槽位置方孔数控,加工轴孔后割除其它槽口位置并打磨。方案三,全部数控下料,避免切割,打磨过渡区。经过比较试验,最终采用了方案三的加工方案。经一年的试行和改进完善,最终避免了切割工作量,并将打磨工作降到最低。由于取消了切割工作,轴孔精度和装配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具体方案如下:

开槽滑轮支座组件

1.滑轮支座轴安装区主板和重磅内孔单边改为8mm,替代了原来单边20余量下料。主板和重磅数控下料,数控放样时严格按照校对检查,提前发现解决问题。下料前毛坯件均需做外观尺寸检查,如有超差需及时整改处理。安装中注意对称施焊,严格控制施焊质量,减少返工,单片滑轮支架装焊重磅时,需保证三片板槽口相对错位偏差≤2mm。如此单边8mm能够满足焊缝收缩和划线加工要求。

2.L1尺寸加大3mm,防止数控切割后后尺寸偏小,影响支座受力强度,便于严格保证设计尺寸。

3.主板和重磅其它槽口部位全部数控到位,并将槽口宽度L2加大9mm下料,用以防止主板和重磅装配焊接后错边,导致轴或轴套安装困难。因从图纸看,槽口仅仅是安装轴时便于安放,没有其它实际接触,加大尺寸不影响受力和质量,便于轴或轴套的安放。

4.主板和重磅的轴安装区和非轴安装区Detail I位置增加过渡区,上边30,下边38,高度8mm,用于孔加工区与与非加工过渡。

5.非轴安装区的重磅按图开坡口L3,非轴安装区主板和重磅不需要加工,故槽口按照图纸开制即可满足图纸要求。

6.过渡区坡口尺寸L3+8mm,此处需要加工,若按照图纸开坡口,待孔安装后焊角8mm可能被加工去除。所以此处L3需要加8mm,镗孔结束后才能保证图纸要求的焊角。

7.数控下料工艺板,内孔和轴孔加工区相同,外径可为内径+30mm,板厚可为10mm。镗孔前将此工艺板定位焊至轴孔加工区域相应位置,此工艺板方便划线测量,定位标记和加工辅助用。

8.以上下料结束后,将主板和重磅装配成组件,单片滑轮支架装焊重磅时,需保证主板和重磅内径对其,减少错边。再将其装配施焊到主结构上,几个单片滑轮支架施焊成组件时,需保证三片板槽口相对错位偏差≤2mm,并保证焊后各组滑轮支架内开档公差在0~-2mm范围内,若两侧内孔及槽口相对错位偏差超过≤3mm,需要反馈处理,采取措施。滑轮支架安装时需使用线锤配合卷尺测量槽口到主箱体腹板距离。组件施焊结束后并将工艺板安装点焊到位。

9.划线加工轴孔安装区。以箱体中心线划出滑轮支座轴孔中心线,以孔的中心线划出孔的加工余量线,并在工艺板上做好洋冲标记。根据划线标记,镗加工轴孔和刮加工重磅厚度余量(若有需要)。

  10.加工结束后去除工艺板,打磨孔与连接的过渡区Detail I位置,打磨保证能平滑过渡,注意不得伤及轴安装区域。

3.2.3无重磅开槽滑轮支座的下料与加工

无重磅形式的开槽滑轮支座的下料与加工,与以上有重磅形式基本相同。数控放样时在轴安装区和槽口位置单边预留8mm加工余量。将滑轮支架组件划线安装并焊接到主箱体结构上。保证焊后各组滑轮支架中心开档公差在-1~+1mm范围内,开槽滑轮支座组件内孔及槽口相对错位偏差≤3mm。根据各组滑轮支架实际中心线为基准,划出轴孔的十字中心线,再划出槽口边界加工线。并数控工艺板(板厚可为10mm,供划线定位用),镗孔前定位焊至轴孔槽口相应位置,方便加工、测量。根据图纸要求镗轴孔,镗孔完毕并检验合格后去除定位焊及工艺圆弧板,再打磨光滑。将主箱体送外镗车间,按图纸尺寸加工槽口(+0.5~+2.0mm)。对槽口区域与轴孔边缘打磨平滑过渡,检查合格后转入主箱体拼装工序。

4.改善结果与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改进,改善后完全替代了手工切割,轴孔的整体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保证了图纸装配精度。通过此项方案改善,至少可节省2个切割工时,减少两个打磨工时,也减少了外场作业,除了过渡处的打磨作业外,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加工,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此方案经过现场检验,能够提高开槽滑轮支座的精度,简化了制造过程,减轻劳动工作量,提高了滑轮装配质量,实现降本增效,避免了高空作业,切实提高了安全性。为开槽滑轮支座的下料与加工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