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训练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训练方法

张虎成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雁阳小学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体育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基本内容的学科,新课标要求小学体育教学中应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的必修课程。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按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基本体育知识、技能技术,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力与优秀品格。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表面现象,不能将体育知识以相关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运动技能训练方法

引言

在小学的学习生涯中,体育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使身体得到充分锻炼,还能让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当代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小学生常规体育训练,还应在训练中传授给学生必备的运动技能。

1小学体育运动技能训练的原则和目标

小学体育教学需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进行,需要基于实践手段完成体育知识传授以及卫生常识培养,更应该借助于体育教学保证学生通过有效锻炼实现健康成长。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十分必要,强化体育训练实效至关重要。从现实角度来看,小学体育运动技能训练需要以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提高技能及综合发育为目标开展实践;促进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有效培养以及全面提升,应该成为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训练的落脚点。

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训练的实施需践行如下原则:第一,个性化原则;教师必须强调因材施教,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核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个体差异性,开展有效训练。第二,常态化原则;组织小学生参与运动技能训练时,应强调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生活化、实用性,从而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在持续锻炼中不断精进技能。第三,灵活化原则;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革新培训理念、思路,创新培训方法以便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多元化手段为载体提高运动技能训练质效。

2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训练的主要难点

2.1教师的理念存在偏差

针对小学阶段的体育运动技能训练工作,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理念,和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比如针对一部分小学生进行的专项运动技能训练,教师的思路比较保守,唯恐学生会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差错,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在运动技能训练的引导上,缺乏针对性。还有一部分教师将体育课程,简单看作是一种帮助学生放松学习压力的“调节”,授课过程中以娱乐为主,进而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技能的训练产生了不严谨的观点。

2.2学生的意识不够强

小学生大都好动,对于那些新鲜事物,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是针对运动技能的训练工作,他们由于阅历尚浅,且并未对这些运动内容展开深入而细腻的了解,导致他们的主动训练意识并不强,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复杂的球类运动以及体能训练上。不少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叫苦”的现象,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方法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训练意识未能进行深入的改造,导致他们的体育锻炼思维初级化。

2.3整体的氛围缺乏营造

和其他的教学科目相比较,体育课程本身具备较强的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所以导致部分教师在大家开展运动技能训练的时候,缺乏氛围营造意识,学生从始至终都面对单一的训练环境,久而久之,他们的训练积极性会受到负面化的影响。而针对教学氛围的营造工作,部分教师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有些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思路,认为费力营造教学气氛,对于提升整体授课质量并无显著效果,所以对这方面的工作缺乏相应的认知。

3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运动技能的措施

3.1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信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正处于爱玩好动的年纪,对体育课的认识就是在课堂上做游戏、跑步等,对体育运动技能的认识不足,认为运动技能就是竞技技能,难度很大,在训练之前就产生了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运动技能训练之前应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材中与体育运动技能相关的知识,区分运动技能与竞技技能的区别,控制好难易度,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段需要掌握的运动技能知识,降低学生对运动技能训练的恐惧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体育运动教学的目的。

3.2采取分层教学,挖掘学生的潜力

受到身体素质以及发育状况的影响,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采取分层教学将这种差异性缩小,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采取相应的运动技能训练。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加强训练,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应注意不适合剧烈的运动。同时,观察每个学生,找到其身上的优点,因材施教,不仅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热爱体育课程。例如:在进行“跑步”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增加学生对跑步的认识,感受体育精神。以往的跑步训练多是教师规定米数与时间,教师可以创新跑步方式,采取 S 形跑,让学生在感受到趣味的同时能够开心地运动。或者让学生模仿一些运动的动作,学习某些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看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潜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从而培养健康向上的独立人格。此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篮球、足球、跳远、跳高等技巧类的运动丰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的运动潜能得到体现。

3.3教师讲解规范化,形成正确的表象

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将自身的动作要领规范化。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加上对体育知识认识不足,无法对运动技能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应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积极性,只有教师具备了专业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将体育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

3.4充分利用时间,加强训练的力度

运动技能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长期训练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运动技能训练的过程应逐渐加强训练强度与训练密度,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体育活动的实践当中,学习并强化运动技能。此外,运动训练对场地以及器材要求较严格,学校也应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以及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发挥体育教师的专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结语

总之,面向小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活动,在整个小学体育课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只有从不同运动技能的构成要素的分析以及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出发,进行体育运动教学的程序设计,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给学生带去更加高效满意的学习体验。因此,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必然需要教师加强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给学生带去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学习收获。

参考文献

[1] 谢艳平 .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5(21):85+91.

[2] 严国富 . 小学高年级体育技能教学游戏化设计的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5):227—228.

[3] 杨清风 . 探寻小学体育兴趣化有效教学的途径 [J]. 体育教学 ,2019,39(10):56—57.

[4] 罗川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知识结构化教学探析 [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9(2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