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团委及团委学生会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高校团委及团委学生会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郭健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 白城  137000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能转变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思想更加活跃。在此背景下,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班级管理需求,需要高校以班委会和团支部一体化建设的方式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管理活动切实地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及自我监督”。在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抓手,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基本原则,通过引用运筹学、系统理论、行为科学等理论,提高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团委;思政教育;工作开展

引言

“大思政”教育生态体系,其所谓“大”者,是指要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原则,科学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定位,准确把握思政育人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以育人为导向,统筹高校内部治理和教书育人各领域、各环节、各主体的资源力量,打造“三全育人”生态共同体。“大思政”教育生态体系,包括但不局限于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从更为广泛的视角来看,“大思政”教育生态体系是涵盖了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概念在内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因“兴趣”使然而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是大学生最为活跃的课外聚集地,又因其“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和“多元化”的知识内容成为大学生灵活自主参与大学学习的重要场景。与大学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党的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多领域交叉融合,成为重要的“大思政”协同要素,在客观事实上已经自觉发展成为高校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更是对其学生社团融入“大思政”教育生态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团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揭示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高校团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团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的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之一。随着大学生离开高中校园进入大学生活,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高中时代相比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他们所接触的信息开始多样化,容易受到负面社会思潮的影响。这需要积极指导,以避免大学生群体中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所导致的思想道德偏差。这也是高校团委工作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它的功能性努力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中出现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高校团委可以通过各种生活形式丰富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坚定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树立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意识。

二、高校团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背景

(一)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实践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各地人口的增加,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各种社会思潮开始对我国人民产生影响,通过促进我们人民之间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日益缩小的世界现实背景也对学生的生活和高校团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世界自由和独立的思潮影响了中国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同时,西方流行的享乐主义倾向也开始对中国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团委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学生的影响。

(二)学生社团与党支部联动

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和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高校的基层党支部也是党在高校全部战斗力和工作的基础,不仅担负着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责任,还担负着联系引导、组织团结广大师生员工的责任。其中的学生党支部,还肩负着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职责。因此,党支部也是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类似意义上讲,学生社团是高校中另一种形式的“细胞”,既是党支部的重要工作对象,也是党支部的重要工作载体。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探索“党建+团建”的模式,依托学生社团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广受欢迎的活动项目,拓展主题教育场景,延伸主题教育内容,丰富主题教育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发挥学生群体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地带动学生社团活动、教育学生社团成员,同时也将学生社团活动融入高校的党建活动,既能在组织形式上有效地助推党支部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也能在宣传覆盖层面扩大主题教育的受众范围,提升主题教育的影响力。

(三)积极创新“团支部”活动形式

高校辅导员要通过“一课一活动”的方式增强对团活动和团课的评比与指导力度,要利用活动的教育功能强化班级团支部的影响效果与教化功能,通过引导团支部创新活动形式的方式创建并申报体育型、文艺型、学霸型、创业型及就业型等团支部活动,使团支部功能在活动创新与开展的过程中得到真正发挥,进而协同班委会工作,提高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在作用发挥与活动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应根据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明确活动创新的方向,凸显团支部的功能和作用,使团支部逐渐成为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媒介,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成长。在完成基本团支部活动后,学校还需要关注团队活动的有效考核,坚持量化考核,逐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双向评价,实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班团一体化量化考核比较复杂,学校可以着眼于不同形式的团支部活动,采取积分制,围绕五四红旗团支部以及先进班集体的评选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和定性考核,促进班团的互帮互助以及互相制约。在全面完善以及改进高职院校班团一体化运作模式时,学校的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更加完善及成熟,团支部的工作活力更足,能够充分地发挥维护作用、服务作用、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准,全面创新团支部活动形式。

(四)学生社团与劳动教育联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因此,劳动教育不应是单纯的劳动技能教育,而应该是结合了劳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劳动教育无论是作为课程育人的重要一课,还是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一环,都是“大思政”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学生社团可以发挥重要的融通作用。一方面,高校教务、学工以及团委等部门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劳动实践元素,以社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如此可降低学生对劳动实践的“本能性”抗拒,提升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从而增强劳动实践的育人成效;另一方面,高校中本身就存在着一类具有劳动实践性的学生社团,如能加以系统化的指导和思想引领,将劳动教育纳入定期的学生社团评比、考核、宣讲,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于大学生的集聚效应,将会有效地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校园风气。

结束语

高校团委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高校团委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与时代发展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高 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Z〕.教党〔2020〕13号.

[2]田克迪.独立学院学生活动社团化实践与 思考——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J〕.传播力研 究,2019(35):254.

[3]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 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教高〔20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