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黔江区脑卒中患者院外康复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黔江区脑卒中患者院外康复的应用研究

谭小燕 ,刘晏(通讯作者)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重庆 409000

[摘要目的  探讨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黔江区脑卒中患者院外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120例急性脑卒中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院外康复指导,观察组采用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指导。3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包括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上下肢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SAS、SDS评分及SIS量表各维度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风险,这对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卒中;院外康复;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病因,在我国居民死亡病因中则位居第一位,致残致死率以及复发率较高。据统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为0.77%,即使经过抢救幸存下来仍有48%的患者出现偏瘫,影响其正常独立行走功能,给正常的生活工作带来不便[1]。有效的康复训练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行走功能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但多数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缺乏肢体康复训练知识及方法,部分患者康复训练方法不标准,部分农村患者出院后选择家庭康复,常因各种因素导致康复中断,这不仅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进一步恢复,还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康复进程[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为脑卒中出院患者实施专业的肢体康复护理指导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为慢病患者的院外管理提供了更多便利[3]。目前国内利用互联网为慢病患者提供院外康复护理指导的研究相继被报道,但关于脑卒中患者居家的医护一体化模式管理研究更是鲜见。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黔江区脑卒中患者院外康复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120例急性脑卒中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1)》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2)在我院经规范治疗后渡过急性期,出院时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3)病程≤1个月;(4)偏瘫,肌力为Ⅰ-Ⅲ级别,日常生活需要帮助;(5)精神状态良好,精神状态简明速查表(MMSE)23分;(6)患者或家属能正常沟通,有基本的阅读及书写能力,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者;(2)存在认知障碍、精神障碍或意识模糊者;(3)发病前即有肢体功能障碍或非脑卒中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者;(4)患者或者家属无智能手机,不会使用微信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见表1。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要求。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体质量指数(kg/m2

文化程度

病程(d)

男/女

小学及以下/初高中/大专及以上

对照组

60

36/24

65.44±5.12

23.36±3.24

18/30/12

9.81±6.23

观察组

60

34/26

66.07±4.49

24.01±2.98

20/32/8

9.45±7.15

统计值

χ2=0.137

t=0.717

t=1.144

χ2=0.969

t=0.294

P

0.711

0.475

0.255

0.616

0.769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外康复护理,包括出院前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详细告知其疾病相关知识(脑卒中发生的基本病因和主要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和就诊指征),嘱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院后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方式给予患者不同康复阶段的护理指导,详细了解患者康复进程,耐心详细解答患者及其家属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采取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指导脑卒中出院患者进行院外肢体康复训练:(1)以网络视频语言形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良好居家环境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叮嘱患者穿着宽松舒适的棉质衣物,方面穿脱;在卫生间添加扶手,辅助患者站立行走;增加地板的摩擦力,防止患者摔倒;安装马桶椅,方便患者大小便。(2)根据患者自身及其家庭情况,购置助行器、手杖、支具、轮椅等辅助工具,方便患者进行肢体锻炼;利用APP远程同步语音、视频为患者示范正确的肢体康复锻炼方法(痉挛期: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前倾患腿持重训练,坐、站转换及床、椅转移训练,上下台阶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踝背屈、屈膝运动训练和膝稳定性控制训练;恢复期: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上肢控制能力训练、改善手功能训练),并及时更正患者的错误康复动作。(3)每天通过互联网康复助手APP以每周1次的频率向脑卒中偏瘫患者推送康复锻炼知识,患者和照顾者可以随时点击历史消息查阅相关内容,有疑问可以在线咨询;指导患者改变以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促进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意识;(4)通过视频拍摄上传至微信的方式,督促患者坚持肢体康复训练,并适时对患者康复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康复医师根据训练视频,以及患者的身体状态制定下一步的康复训练计划;(5)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定期远程实时在线指导、电话回访及居家回访,让患者感受到强烈的医护支持、鼓舞和陪伴感;介绍其他患者战胜脑卒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康复经验分享坚定患者信心,增强患者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依从性;耐心倾听患者的自我表达,对其心中疑虑给予积极的回应,采用分享自我积极暗示、转移注意力、自我调控等心理技术方法,教会患者自我纠正负性情绪,切断负性情绪与疾病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鼓励家属和亲友以宽容的态度为患者提供倾诉、宣泄的机会,并给予情感支持,尽量避免让患者担忧家事、医疗费用等问题,方便下一阶段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1.3  评价指标  3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包括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其中,FMA量表共50个项目,量表总得分0~100分,上肢、下肢FMA满分分别为66分、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Barthel指数包含进食、个人卫生、洗澡、如厕等9个项目,量表总得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SAS、SDS量表各含有20个项目,评分<50分为正常,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SIS量表8个维度,分别为行动能力、肢体能力、日常活动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交流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社会参与能力8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上下肢FMA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前后上下肢FMA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上下肢FMA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上肢FMA评分

t

P

下肢FMA评分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60

38.36±4.02

49.59±5.14

13.331

<0.001

18.69±2.28

27.39±2.98

17.960

<0.001

观察组

60

37.98±4.16

53.36±5.22

17.848

<0.001

19.12±3.01

32.17±3.37

22.371

<0.001

t

0.509

3.986

0.882

8.231

P

0.612

<0.001

0.380

<0.001

2.2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Barthel指数评分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60

43.15±5.59

77.25±8.26

26.483

<0.001

观察组

60

44.01±6.02

83.39±8.14

30.129

<0.001

t

0.811

4.101

P

0.419

<0.001

2.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t

P

SDS评分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60

53.36±5.26

49.32±5.14

4.255

<0.001

54.21±2.66

48.14±5.12

8.149

<0.001

观察组

60

52.99±5.17

47.01±4.38

6.838

<0.001

54.14±2.84

46.11±5.04

10.752

<0.001

t

0.389

2.650

0.139

2.189

P

0.698

0.009

0.889

0.031

2.4  两组干预前后SIS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前后SIS量表各维度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SIS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行动能力

肢体能力

日常活动能力

思维能力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60

49.56±5.52

61.53±6.65*

48.87±5.52

62.45±6.68*

58.15±6.13

62.78±6.04*

49.23±5.14

61.18±6.63*

观察组

60

50.14±5.37

70.58±7.14*

49.23±5.17

74.98±8.14*

59.04±6.04

78.16±7.12*

50.03±4.96

71.56±7.24*

t

0.583

7.185

0.369

9.217

0.801

12.759

0.868

20.026

P

0.561

<0.001

0.713

<0.001

0.425

<0.001

0.387

<0.001

组别

例数

记忆能力

交流能力

情感控制能力

社会参与能力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60

48.52±5.14

56.69±6.63*

49.02±5.14

56.57±6.20*

51.17±5.52

61.22±6.34*

45.69±5.11

52.39±5.37*

观察组

60

49.22±5.31

60.14±5.67*

50.02±5.22

60.25±6.03*

50.96±4.98

65.59±6.87*

46.12±5.03

60.23±6.34*

t

0.744

3.063

1.057

3.206

0.219

3.621

0.465

7.309

P

0.458

0.003

0.293

0.002

0.827

<0.001

0.643

<0.001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讨论

黔江区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较多的脑卒中患者被迫选择居家康复。但因患者及家属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庭护理知识缺乏,脑卒中家庭肢体康复缺失,并不利于患者整体康复。近年来,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被临床研究证实对脑卒中患者院外康复有积极影响,该模式采用医生和护士组成医疗团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诊疗计划,定期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4]。但不得不提的是,该模式限制因素较多,若医护人员工作较忙,没有时间进行现场指导则可能导致患者及家属进行的康复训练动作存在错误,部分患者可能自行中断康复训练,影响其康复进程[5]。故寻找能适时长期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训练的方式,对于脑卒中患者的院外康复是极其必要的。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护理工作中,不仅能满足各类人群的护理健康咨询需求,还能有效解决慢性病人群或其他特殊人群的院外照护需求。如杨金芝等[6]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肿瘤患者进行院外PICC导管自我维护指导,降低了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姚静等[7]研究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延伸护理可提高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患儿家庭功能及照护者疾病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减轻家庭照顾负担,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此外,医护人员也可以网络管理平台为依托,通过微信、APP等互联网技术将疾病相关健康知识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现出来,方便患者及其家属观看学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及治疗依从性。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相较于常规的院外康复指导,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黔江区脑卒中患者院外康复中效果更显著,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笔者分析认为,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可向脑卒中患者传送正确的脑卒中健康管理知识和康复护理内容,方便患者及照顾者能随时、随地点击阅读和在线咨询,提高脑卒中患者知识水平,改善患者健康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作息及饮食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视频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实时监控患者康复情况,使护理过程趣味性更强,且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其他患者的康复经验体会,提高归属感,进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对于黔江区脑卒中院外康复患者有积极作用,值得在该地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焦诣珂,井丽,田园梦等.城市地区40岁及以上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现状及其合并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8):2244-2248.

[2] 安占波,刘欣茹,王朝云.智能手机在脑卒中病人院外康复中的作用初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51):50-51.

[3] 杨明莹,王会笑,和茵,等.微信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 中华护理教育,2019,16(4):245-250.

[4] 刘婷.医护康一体化护理模式改善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功能恢复的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4):2591-2592.

[5] 李智敏,莫明玉,周开斌,等.基于医护技一体化出院随访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自我康复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20,49(S01):138-140.

[6] 杨金芝,孙彩霞,牛萍,等.互联网思维下的延续性护理在PICC导管自我维护中的干预效果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1):1573-1575.

[7] 姚静,徐明国,王威,等.基于互联网络的延续护理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患儿家庭照顾负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110-113.

黔江区科技计划项目:互联网+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黔江区脑卒中患者院外康复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黔科计202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