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刘一霄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618000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是社会关心的普遍问题,随着社会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日益增高趋势,我国于2020年12月也针对这一现状修改调整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从法律及社会视角考量,更应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从未成年人心理角度对其进行干预和矫正。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未成年人引导 防控对策

引言:本文浅析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征,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引导与防控,旨在讨论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这条刻不容缓的道路上能采取如何的相关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特征

1、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

1.1家庭教育的引导缺失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跟他们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辨别能力有限有关。家庭作为孩子出生后第一个社会组成结构,承担了孩子对社会认知的窗口作用,未成年人的行为规范接受的最原始教育矫正便来自于家庭,尤其再迈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产生一些冒险的行为,家庭则更需要关注其思想行为变化,关心和指导其心理发展方向。

1.2学校的教育关怀不足

未成年人至具有学习能力时便参与到了学校之中进行学习,0至18岁里近三分之一年纪均在学校当中度过,因此学校对于未成年人性格塑造、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近两年来的校园霸凌犯罪案件比2018年日益下降但该现象仍然存在于学生们长期所处环境中,这就要求学校依然不可松懈,完善预防校园欺凌、性伤害、性骚扰等工作机制。

1.3社会舆论因素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各种平台百花绽放,造成了未成年人了解社会的信息扑面而来且未加严格管控。在心智没有建设完全时期,一些网络的不良引导、错误示范都有可能使未成年人盲目跟风、走错方向。

2、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

2.1、认知特征

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有着模仿的天性,尤其处于青春期的群体,由于生理的的变化,开始对成人世界好奇且寻求摸索,渴望摆脱枷锁成就自我,但由于各种局限只能通过片面观察模仿,或从网络看到一些评论点击量高的视频,认为“义气比天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言论是自己达成自我成就感的门槛,易受到影响;但未成年人在自己认为的成就感获得道路上,又无法调节现实与预期的差别,容易出现心理落差,产生妄自菲薄的认知。总之,因为处于青春期这一未成年与成年的衔接之际,认知的偏差是导致在某些特殊情况引发犯罪的导火索。

2.2、情绪特征

从生理结构来讲,未成年人的大脑皮层极易兴奋且通常难以自抑,基于这一特性,未成年人会出现情绪起伏较大且突然的情况,这也是激情犯罪占据未成年人犯罪较大比重之因;从思想感受来讲,未成年人的思维框架尚未稳固,往往会过于放大个人情绪体验感受而对其他秩序罔顾,在自己想法与实际相背离时,未成年人仍会以自我为出发点进行考量,如当下观点受人夸赞则会情绪异常高涨,有做出不理智做法的可能性,同时若被强烈反对,则会产生极大负面情绪,也有着行为失当的风险。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引导机制

1、生理需求的发展方向

未成年人由于身体的发育,其外貌、体型、性器官都会发生改变,趋向于向成年发展,也在不断觉醒个人意识,其中包含了生理意识,从而产生生理需求,这是人体发育的必经阶段,而我国的生理教育却讳莫如深,直到近年才开展了相关教育活动,使得未成年人正确渠道获得生理知识的机会匮乏。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生理知识,使未成年人不因为好奇心理而接触非正规生理宣传引导引发犯罪动机;其次可督促未成年人与异性保持适当肢体距离,多运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分散注意力。

2、心理疏导不及时的引导机制

当未成年人不能获取及时的心理疏导时,为了排解负面情绪可能存在借助其他外物获得内心满足感,如此时周边环境发出不良引导的信号,则有可能推动未成年人做出错误行为更甚走向犯罪。这就要求首先家庭、学校关注学生心理情况变化,若发现已产生疏忽或因为未成年人拒绝交流而没有进行及时心理疏导时,则应立刻干预引导,剖析其出现心理偏差的主客观因素,可采取耐心倾听、举例子打比方甚至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方式及时打断错误思想的继续扩大。

3、思想体系建设工作缺失的引导机制

法治思想作为引导其他思想的基础,显然在未成年人的教育普及里是不够的,导致个别青少年不知法而以身涉法,例如并不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而认为自己有了犯错后的靠山。普法应从有了行为自主能力且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开始,在无论什么情绪、何种现状之下遵纪守法,建立最基础思想体系。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对策

1、对家庭心理教育加强重视

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未成年人面对人生蜕变,可能会产生情感困惑、生活挫败等消极心理。此时父母应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子女的情绪波动和思想变化,在合理引导之时并尊重未成年人作为独立个体应有的尊严,帮助其树立正确观念。同时,父母也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未成年人处于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中。

2、将学校教育作用充分发挥

生理教育、法制教育等专业的教育在家庭难以系统化完成,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学习场所,应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全面教育普及,并切实关注是否存在校园霸凌、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

3、加强文明建设,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即全面塑造文明、健康、风气严明的社会环境,如不得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坚决不放水、学生校外图书馆自习室的环境控制及继续贯彻网络青少年版本的存在。

4、正确对待反抗期

因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叛逆期是未成年人的正常情况。家庭或学校面对这一情况时也应正确对待,不粗暴武力简单的遏制,而是接受这一时期,耐心陪伴,科学引导,从而防止叛逆期引起的犯罪。

结论: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这必经时期,应仔细研究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动因并以科学防控对策预防其犯罪行为的发生,以保障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迈过青春期的考研,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陈威仪,田一夫.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机制的构建[J].法制 博览(中旬刊),2014(8):40

【2】熊慧素,陈娇妮.失足青少年共情特点研究——以广西南宁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 169-171.

【3】最高人民检察院 . 未成年人检察白皮书(2014-2019) [N].检察日报,2020-06-01(02).

【4】金鑫.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预防策略[J]. 教育探索期刊,2007(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