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这样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小学语文作业这样留

刘凯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正东小学 017000

孩子,是百花园里最稚嫩的花蕾:孩子是树木里正在成长的小树苗:孩子是早上初升的太阳。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也是非常稚嫩,容易折断的。怎样才能让他们在回到家里以后,继续在父母的帮助下延续教师在学校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和能力,这是我一直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利用好家长这座桥梁,让孩子的成长在同一片美丽的天空下顺利地成长,这是我一直追求要达到的境界。课改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也不断地实验,我发现: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总是走不出耗时多,效果差的怪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沿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陈旧观念,把语文教学的关注、聚焦,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把握上,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学会学习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开发。

学习语文和做其他事一样,都得遵循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是什么?吴忠豪先生认为是读和背。朱作仁教授说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张庆老师说先吞噬,再反刍。说法不一,但意思一样。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在积累、迁移、训练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如何积累感悟?我认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去读、去背外,还应该把这种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的积累意识延伸到课外,尤其是双休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双休日作业的布置存在着两种倾向。第一,以复习一周所学过的知识为中心,只是作业,确切地说是书面作业。第二,把大量的机械抄写的作业布置给学生,限制了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而且现在还有请家长签字,请家长批改。这样,学生往往被动地去完成老师的作业,家长慢慢地也变成完成老师的作业就行了。收到什么效果、收到多大的效果不可而知。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对双休日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语文作业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它和课前预习、课内学习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双休日作业是对一周课堂作业的补充和延伸,应围绕整体性这一原则来设计。

二、目的性原则

双休日每项作业的设计都应有其目的性、针对性,它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服务的,切忌教师的随心所欲――几课到几课的字词抄写多少遍,抄写第几课的第几段,做第几页到第几页的练习册等,或者放任自流。

三、读、写、做结合的原则

读是为了感悟,做了感悟更深,更有得可写。读是写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写是读的反映,是读的巩固和发展。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论中就说过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中,应把读、写和做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推陈出新的原则

如果把平时布置的作业用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语言向学生表达,那么他们可能会都有所改变。我们学校今年的寒假作业就是一个突破。我们把作业布置为:(1)家长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计划,保持在学校的良好习惯。比如: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休息。越具体越好,并且要求一旦制定出来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动。(2)请家长带孩子一起到书店走一趟,每人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这个假期一起把它读完,并适时交流,在喜欢的时候写出读书心得。(3)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外出。这个可以根据条件来定,可以到外地,也可以就在本市,一同外出游玩,并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想,包括看到的,想到的。家长可以适时指导。

这样做,家长不仅帮孩子完成了作业,又感受到了孩子在各种情况下的童心,他们之间会更了解,更容易沟通,便于以后的教育工作。

五、循序渐进原则

        双休日作业,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否则,将给他们作业带来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作业的质量。根据以上原则,我认为,双休日作业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项。

        (一)重视学生的好句好篇积累所谓诵读积累

        所谓“诵读积累”,就是把一段(篇)优美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背、去感悟。当然,也可以是古文,我们学校目前所进行的《三字经》、《千字文》就是让学生在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感悟,把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比如,冬天来临了,我把描写冬天的美文印发给同学们,“冬的严妆,现在也开始。许多树木已经脱叶,许多鸟儿也躲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大地进了休息的‘冬眠’时期。” “冬天的田野,显得特别空旷,辽阔。东北风在田野里一无阻挡地呼啸着。……”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等。春天到了,我就把描写春天的优美语段和古诗文送给同学们,“春雨如丝,从空中降落,雨条是那么细,雨帘是那么密,渐渐地给大地的万物披上了美丽的白沙……”

        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景物的描写,物件的描写,精彩的开头、结尾等,都分门别类地在几个星期内集中出现,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给学生自己选择的空间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补充。“课外阅读”这一作业的设计,就是基于这一目的。所以,在每个双休日,每个同学至少要阅读两篇文章,并把文中的优美句段摘抄下来,进行诵读。阅读内容给学生划定大的范围,可以是阅读教材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与你指定的内容相关的一些文章。

        (三)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事情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有什么可写,是在为写做准备,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孩子们头脑中的东西少,不知道从何下手,家长要陪同孩子们一起去做一件事情,并且边做边引导。比如,要写一只喜欢的小动物,教师在这一周的美文积累任务中就是推荐几段描写小动物外貌或者生活习性的篇章。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和小动物在一起玩,让他们自己说出自己看到的小动物,和小动物玩的过程,如果这个环节做好了,那么就为写文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了。

        (四)有针对性地练习

        结合一周学习的重点,安排双休日习作练习的内容,使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方法,从“美文(古诗文)诵读”、“课外阅读”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以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让学生阅读中内化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写作实践得到巩固和检验。习作练习可以是片断,可以是篇章。而这个阶段是平时学生最怕的一个阶段了。这时,教师就要使用一些比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来布置这项作业,也就是推陈出新的原则了,如果能激发起学生想去做这项作业的兴趣,那么就成功了一半了。“诵读积累”、“课外阅读”、有针对性地做是积累,是为写打基础;“习作练习”是目的,是“积累”的体现。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长期坚持,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