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管理理念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安全用药管理理念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龚丽文

云南省石屏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安全用药管理理念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医院于2020年1月在中医内科实施安全用药管理理念,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设为实施前,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按照医嘱和自行更改用药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不按照医嘱和自行更改用药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应用安全用药管理理念,可有效地规范中药用药剂量,把控中药材的品质,完善信息化管理流程,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明显提高,不良反应率明显降低,进而减少了医患纠纷。

关键词:安全用药管理理念;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应用

引言

用药安全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信息化时代各种自媒体层出不穷,医患关系在各类真真假假的信息中发展,趋于紧张化,保证患者安全已变成医学界重要课题,用药安全也成为防患医患矛盾的内部措施重要一环。尤其应重视中医消化内科脾胃病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管理,中药材从质到量,直至使用方法,均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细微改变就可遭致巨大变化 。常规中医内科疾病治疗用药中,并没充分借助信息化时代的优势,依旧有显著人工操作特点,工作量大,出错率相对较高,未着重关注医护人员的医疗专业素质、责任心及对患者本人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宣讲。日常负荷大,用药不良事件却常发生,于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是恶性循环。安全用药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及专业技能强调化,对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具有优质辅助提升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于2020年1月在中医内科实施安全用药管理理念,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设为实施前,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设为实施后。此次研究共纳入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0例,女30例;年龄22~60岁。实施前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统一由同一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干预。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内科学》中对于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头晕目眩,面红目赤,耳鸣,舌质红,苔白腻等)。②研究配合度高。③临床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②免疫功能障碍。③生存期<3个月。④精神异常。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2方法

饮食、心情、环境、工作状态,都是常见的脾胃病诱发因素,脾胃病长期发展在后期易出现循环式诱发因素相互影响反应,不利于人们适应日常生活节奏。中医脾胃病治疗中,开方抓药是基本的流程,然常规用药管理未规范化中药剂量,药材总数量秤后分发时用手进行经验性分药,用药态度不严谨,加剧高危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中药制作并非易事,制作过程的专业程度与药品的品质息息相关,应系统化形成药品使用管理体系,记录用药效果比较,以效果为依据形成分析图,挑选合作真正品质优良又负责任的中药材生产经营渠道。除药房外,医生环节开也要严格把关,脾胃病病理特征复杂多样,诱发因素亦关联众多,辨证用药至关重要。实施前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实施后采用改进的安全用药管理方法。(1)规范剂量:内科中医师在开具方剂时应注明每一味中药的用量,并以纸质版及电子版药方为开药依据由患者个人传递至中药房处,药剂师接取药单、确认药单使用量后,方可进行药剂配给,务必勤勤恳恳,公平对待每一味中药。中药剂量要确保规范化,因此在分发药材后可以通过于药剂单注明要求的煎药服药方法提醒患者。交接药物时,医护人员口头传述叮嘱患者及其家属。(2)形成意识:药房医护人员意识分为两方面。应形成中医内科专业意识,以自身职能要求为中心,不断沿着中医内科进行关联性扩展,便于药房工作人员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如中医内科医师偶发性开方药材量比例错误、名称错误、笔误、电子输入错误等。形成医护人员加强版责任感意识 ,定期进行道德讲堂真实人间真善美宣讲,提升工作热情,加强服务意识。患者意识亦为两方面。严肃科学耐心对待病情,不急不躁调整心态。严以律己。患者意识加强除院内宣传外,还需借助社会媒体及人言力量,指日可待。医生意识则为善于运用临床循证思维思想,形成个人知识系统,并不断补充新脾胃病例治疗方案等内容。(3)建立安全用药管理体系:分为三部分,中医内科疾病治疗用药责任人、用药记录、定期分析。借助信息化技术串联成系统,争取做到每一份药方均有人为其负责,用药实时登记,严格遵循先进先出原则,依患者反馈医生总结进行药材质量分析,调整药材采购渠道。

2结果

(1)实施前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实施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施前后患者不按照医嘱和自行更改用药率比较实施后患者不按照医嘱和自行更改用药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实施后患者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

3讨论

3.1中医内科用药现状分析

①临床医师中医药知识不足。中医内科涉及疾病类型复杂,日常接触到的药物较多,而部分医务人员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一定的中医药知识,造成开具处方及用药期间出现不合理用药问题 。②忽视药物说明书的使用,部分医务人员在指导患者用药期间,忽视药物本身说明书的使用,造成药物使用违反禁忌或者用法用量错误等 。③用药后缺乏跟踪及与患者的互动。医务人员指导患者用药信息有限,对于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也缺乏跟踪,加之部分患者对出现的用药反应没有及时反馈,造成中医使用期间存在的用药安全问题无法快速发现与纠正 。

3.2安全管理对策及其管理效果分析

针对中医内科用药管理现状,采取综合性安全管理措施,其中定期加强临床医师中医用药知识培训,有助于结合中医内科收治患者特点与用药特点,从多方面帮助医务人员提高中医药用药知识,降低不合理用药问题,提高用药安全性 。通过加强临床医师培训,患者用药不合理率从3.60%下降到0.40%,从侧面反映出临床医师业务能力有所提升,保证了用药安全性。重视药物使用说明书的使用,可通过中药制剂说明书规范中药使用,消除超剂量或者剂量不足问题,并且能够避免中药配伍禁忌,保证安全用药。用药跟踪可帮助临床医生不断积累经验,善于发现中药使用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而科学调控用药,同时医患沟通更能够注重中医药使用的个性化,进一步提高用药安全 。管理后患者住院时间与医疗费用明显缩短,因为安全用药能够提高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保障患者尽快恢复健康。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后,患者用药满意率从94.40%提高到98.40%,因为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可减少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费用,降低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康复速度更快,这些都符合中医内科患者的治疗期望,相应地用药满意率更高。分析了神经内科常用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研究指出通过加强对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使用的指导与安全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同本次研究结论较为接近。

综上,安全用药管理用于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利于剂量规范,形成责任体制,健全反馈机制,提升药材质量、降低不良用药发生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妍.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护理学报,2019,26(15):58.

[2]潘锋.中西医结合有效管理急性心力衰竭———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肖龙教授[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4):13.

[3]卢慧.基于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构建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及其在膀胱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