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营”并进:基于“革命文化”的小学陶艺拓展课学教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三“营”并进:基于“革命文化”的小学陶艺拓展课学教实践研究

韩绍坡   

杭州市三墩小学 310030

摘要: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贯穿着学生整个学习时期乃至学生的整个人生。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革命文化的理解在不同学科均有涉及,但多不系统。当今时代下,由于革命文化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距离,且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学生在进行相关学习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存在感知弱,认同感不足,没有兴趣的问题。

关键词:革命文化   陶艺   拓展课

一、溯根源:“革命文化”陶艺拓展课之困境

情境描述

随着西湖区美术学科对革命文化探索的脚步,结合当下革命主题影视剧、研学热潮,笔者在校陶艺拓展课中开展了一次“革命文化”之旅的教学。出乎意料的是,相较于陶艺其他课程内容而言,学生创作兴趣不高,“革命文化”理解浅薄,课堂达成不佳。

【现状分析】

基于此,笔者对陶艺拓展课中三至六年级5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拓展课中的评价方式,数据统计如下:

1.无体系内容——难引导探索深入

教材中“革命文化”为主题的陶艺课程缺乏。即使教材中出现相关课程,单课程与课程之间仍存在缺乏联系性这一问题,难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探索难以深挖掘。

2.相关经历——难触发兴趣开关

小学生当下的成长环境与孕育革命文化的历史环境截然不同,对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不甚理解且有距离感。加之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复杂性,小学生在相关学习中难觅兴趣、难辨真伪。种种因素对课程的开展造成阻力。

3.无多元评价——难达成核心素养

针对陶艺教学目标所达成的多元化能力培养这一特点,陶艺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具备独创性,能力培养趋向多元化,核心素养有效达成,日常的评价单一、低效,难以匹配。

二、深思考:“革命文化”陶艺拓展课之价值

1.架构课程——梳文化脉络建课程体系习陶艺技法引深入探索

以“革命文化”为脉络,将相关课程进行挖掘、梳理与整合,优选适合陶瓷工艺表现的主题引入课程,形成系统性拓展课程,帮助学生建构起“革命文化”脉络,激发学习兴趣,以技法研习为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革命文化”。

  1. 获取真知——塑革命课堂,探学教策略,务实践学习,筑能力多元

以“革命文化”为主题,搭建多元化的课堂生态,通过影视、文学、革命纪念馆等让学生通过真切感知、体验、创作等过程,培养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种能力,让“革命”走进生活,于实践中传承、创新,收获真知。

  1. 落实评价——强真情实感,促评价多元,增革命情感,落文化理解

立足教学全过程,打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建立灵活多样评价机制,构建客观多元的评价机制,结合陶艺实践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内化“革命文化”精神情感,外化陶艺发展传承,激发学习兴趣,构筑核心素养,落实“革命文化”理解。

三、勤探索:“革命文化”陶艺拓展课之实践

因此,在“革命文化”的背景下,笔者设计了三“营”构建“大单元”学习的教学模式,开展陶艺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打造“任务制定营——基于“大单元”教学课程体系的多元架构

1.教内容的发掘重组

(1)“革命文化”单元式任务学习

挖掘“革命文化”教学资源与陶艺相结合,整合“大单元式”学习任务。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红色场馆资源、学校课程资源均是建构“大单元”课程的有效途径。“大单元”课程可以将有“一定距离”的学习内容系统化、分层化,便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2)“革命文化”多学科典型融合

融合多学科“革命文化”教学典型资源,多元整合,尝试学科跨界。如语文课中的《雨来的故事》、《开国大典》,音乐中的《保卫黄河》等。

2.儿童视角陶艺再现

(1)聚焦儿童“革命”视野

搜集儿童视野下“革命文化”的种子,例如小革命英雄形象、英雄人物故事的陶艺作品。

(2)寻求适龄陶艺技法

根据主题内容、学生学段,选择合适的陶艺成型技法,利于达成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陶艺创作。

(二)开设革命体验——基于“大单元”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实施

1.探传统工艺,匠习陶技法

(1)多种技法塑“革命精神”

基于“革命文化”主题,将革命精神或革命形象实物化,结合具体物化形象进行作品创作,匹配合适的技法,如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捏塑成型多种成型方法创作“革命文化”的物像作品。

(2)巧用工具提拙朴童趣

引导学生据个人之需发掘身边物品巧为工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物件来作为陶艺工具。同时基于小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力、表现能力以及不同性格特点,作品细节不追寻精雕细琢,不做过多条条框框,以揉、捏、擀、压、打等技法因材施教引导创作,提炼作品拙味,展现作品童趣。

2.踏“革命”之旅唤醒“红色”基因

(1)多种媒介激兴趣 

借助多种媒介进行学生兴趣培养,如组织学生到电影院或网络影院集体观看红色革命影视作品、组织学生到浙江图书馆进行革命文献查阅记录或文学作品读书分享活动、每周关注一条有关革命精神的社会新闻实况,扮演一周要闻播报员等,以多种媒介循序渐进唤醒学生的爱国基因。

(2)多所场馆脉络

实地探访,以游学的形式组织学生探习各种“革命教育基地”如党史馆、博物馆等场馆并完成学习笔记与学习记录单,尝试摸索梳理“革命文化”脉络。

(3)多位英雄染情感

人与人的交流更为真切且感染力更强。组织学生看望探访慰问革命老英雄、时代新英雄,在交流与探访中培养“革命”情感。

四、结束语:我们的思考

(一)经纬融合,深入解读

整合策略实施的前提需对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经线梳理,以明确各单元逐级编排,还需对单元学习内容纬度分析,深入解读,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开展横向纵向的主题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比异,以实现由模仿到创作的辐射,深化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认知、对陶艺技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陶艺作品创作的完整感知理解。

(二)内外联动,深度思维

引导学生架构课内课外体系化资源,依循主题、素材、陶艺技法、陶艺完整流程等主线适时拓展,联系比较,共同促发深度思维。

1.扣目标,关注“达成度”

明确后的主题,注重对主题解读与理解感悟的同时,更需要注重阶段目标的达成。这个达成度往往与单元目标相挂钩,可在课堂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中体现。

2.促延展,关注“生成度”

主题要着眼于课堂中的提升,评价时应着力关注涉及课堂延伸的部分,尤其是与学生在灵感创新、技能巧用能力点相关的部分,可以有效考察生成度。

3.析能力,关注“提升度”

细致分析主题作品达成,着眼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方法的掌握。关注学生在主题创作完成后,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应能力,同类创作是否可以解决等。

(三)促延展,关注“学段衔接”

在小学全学段,甚至到大学。爱国主义培养、中国革命文化学习的任务都会伴随学生的学习进行不同形式的开展。如何平衡各学段的学习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如何准确把握各学段学生学情进而进行教学侧重设计,如何做好学段之间的衔接,都值得不断探索。

(四)精业务,关注“教师能力”

    革命文化这一课题比较大,比较复杂,不光是学生,甚至对于一线老师的教学也会提出很多的挑战。尤其是小学阶段在学生对革命文化尚未有清晰认知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准确的做好学习任务群设计和活动开展,还需要不断钻研学习,精进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