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钻细承国学经典,智慧创编节奏体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深钻细承国学经典,智慧创编节奏体语

孙晓宵 ,王海真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赵虎镇刘汉小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宁津县张大庄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3400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品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关注点移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强身健体等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在全民健身和中国传统文化席卷全国的同时,如何将优秀国学经典与节奏体育相融合已成为目前小学教育的一大课题。节奏体语作为我国原创的、新兴的体育运动形式,正在我国国民健身中蓬勃发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节奏体语相结合,创造出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中华文化传承项目,创编适合小学生学习、使用的节奏体语,能够让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真切结合在一起,将传统文化底蕴培养融合于小学语文和体育相融合的教学活动中,在锻炼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坚毅勇敢的品格,在强身健体中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增强学生的语文科目核心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 节奏体语 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要求,全面提高小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理解程度和践行效果,培养具有孝敬父母、尊师敬长、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新时代小学生,小学教育也将德育与体育两方面紧紧结合在一起,将语文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创新教学内容,深入贯彻落实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课堂。节奏体语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形式,利用人体手掌拍打身体各部位和跺脚等动作,配合吟诵、呐喊等创造具有音乐节奏感的声音,达到伴奏的效果。节奏体语是身体语言的表现和传统的美学、舞蹈等多种元素结合的一种运动形式,在小学教学中将节奏体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更能让传统文化与身体和美感相结合,帮助小学生完成对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的学习,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节奏体语的特点

1.1适应性广泛,可阶段性发展

节奏体语靠手脚和身体各部位发出声音,是一种健康、新颖的运动项目,对于参与运动者的年龄、身体素质情况没有严格的要求,是全民都可参与的运动。然而,在节奏体语的动作编排下,也分为不同的节奏频率和动作跨度,有快有慢,从易到难,在身体器官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小学阶段,这种可实现不同难度编排的体育运动恰好能够适应于不同年龄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让不同阶段发育着的身体器官都能得到适应小学生身体健康情况的锻炼。随着年龄和身体协调能力的不断增加,节奏体语中可加入有一定难度的舞蹈元素,中国舞蹈的美融入节奏体语的节奏韵律之中,让整套充满鲜明特色的节奏体语中加入传统的美学元素,提高此项运动的可视性。

1.2编排方式灵活、与传统文化能融为一体

节奏体语没有过多的难度技巧,没有音律和动作的限制,是一项自由、灵活度高的运动,节奏体语的编排可融入的元素丰富,同运动伙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也让这项运动充满了人际关系和人类合作的真实感,因其可变的动作元素和随心的动作编排,节奏体语可融入传统的国学文化诵读等,既可形成整齐划一的磅礴气势,也可展示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内涵,提高此项运动的文化性。也正是因为该项目的创新性强,可与中华传统文化所融合,伴随着诵吟中华传统文化的童谣小调,创造出适合节奏的拍打动作,随着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的相互沟通合作,为孩子们创造出合国学经典、舞蹈、运动、为一体的学习项目,让孩子们在强身健体中,领略中华文明的传统之美。

二、巧妙结合传统文化与节奏体语

2.1选择适合的文化题材

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文化题材,让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对该年龄段所能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如,在小学阶段的节奏体语中,诗词歌赋成为节奏体语创作编排的重要元素,《弟子规》与节奏体语的结合,便是节奏体语与中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体现,在利用拍掌、拍击身体等节奏体语动作,与《弟子规》中呈现的画面结合,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理解,“袜与履,俱紧切。”通过设计弯腰拍打鞋袜的动作,再直起腰身跺地,让小学生明确什么是履?什么叫做袜与履,俱紧切。一系列连贯的动作编排,除了展现节奏体语的节奏感和动作性,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肢体语言解读,让文学储备尚未充足的小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身体活动,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同时,融合藏族的锅庄舞元素,让小学生们围成一全,以足踏地、振臂高呼,在拍打身体和踩踏地板的同时,模仿锅庄舞动作,体味锅庄舞中所包含的对于自然生态的向往,和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让小学生在进行锻炼的同时,感受我国藏族传统舞蹈锅庄舞千年历史之美。同时,适合小学生跳的民族舞蹈,均可以结合节奏体语的运动形式,展现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之美,让小学生从小便能欣赏、认知我国新疆舞、蒙古舞、苗族舞等不同民族舞蹈特点和民族美感。

2.2培养学生文化素养,锻炼学生协调能力

让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节奏体语,和节奏体语《速度与激情》一样,成为节奏体语的代表性作品,需要体育教育从业者不断地努力和摸索,用《三字经》编排的律动舞蹈和节奏体语,在契合节奏的节拍下,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内容深刻的映入小学生的脑海中,在节奏体语的韵律下,感受“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中华文化思想。让充满古人智慧和经验的《论语》、《本草纲目》等著作搬上小学体育课教学的舞台,让孩子从小开始,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魅力和博大精深,引发学生对于文化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语文老师讲述节奏体语动作拆解和与中华传统文化所结合的具体内容时,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肢体动作,通过对肢体动作的记忆,将文化内涵作为辅助记忆,一同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此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天性喜爱运动的年龄中,通过体育运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小的热爱和了解,爱国之心从小便油然而生。在编排过程中,老师也可参考同学们给出的意见,对学生所喜爱的中华传统著作进行改变,让充满神话韵味的《山海经》、中医绝学《本草纲目》以节奏体语的形式走入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先学会击掌、拍击身体、脚踏等基本运动方式,结合人体穴位,教学生进行不同穴位的拍击发出对应的声音,教会学生在做一系列动作时,将节奏唱出,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手脑配合能力。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作品,做出属于自己理解的节奏体语作品,拍摄作品成为视频,作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个人理解作品。

三、结束语

生命在于运动,而生命的意义在于思想的活跃和信念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深植于中国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让文化与其他形式发生碰撞,让国学经典汇于利于小学生成长的运动中,在发展节奏体语的同时,将国学经典进行传承,将中华文化瑰宝融入小学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灵活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和中国古人的智慧。节奏体语在中国小学课堂中的应用尚且处于发展状态,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节奏体语的编排之中,又是促进中国国学文化走进小学课堂的重要体现,在改进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也要将国学经典文化的种子,科学的种在小学生的心底。

参考文献:

[1]吕燕. 我国节奏体语的发展及推广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9.DOI:10.27725/d.cnki.gsdty.2019.000078.

[2]张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8,39(08):108-112+147.封玲,戴晓强.节奏体语在广场健身舞文化中的应用前景[J].现代交际,2015(08):129.

[3]瞿丽娟. 节奏体语训练对小学生协调性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37/d.cnki.ghusu.2020.001669.

[4]  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06):43-44.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23.

课题批准号:2019DZYB283

课题名称:小学音乐节奏与国学诵读整合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孙晓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