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河套文化翻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河套文化翻译研究

蒋翠

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外传播战略,河套文化既要继承历史内涵,又要融入时代,适应时代发展,因此其对外传播活动掀起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本论文探讨文化认同理论指导下的河套文化翻译策略与方法,提出河套地区文中特色词汇的翻译建议,以期有裨于重塑河套文化独特的身份,促进河套文化的良性对外传播。

关键词:对外传播;河套文化英译;文化认同

一、河套文化翻译研究现状与意义

在国内,对河套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地区,有的将河套文化与地方特色旅游联系起来,探讨旅游文化的开发原则以及开发措施;有的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河套地区特色词汇的文化色彩,从而引起人们透过不同词汇关注地方文化;也有学者从文化学角度对河套地区黄河龙舟赛等体育活动进行实地访查,研究其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等;还有人将河套文化融入学前艺术教育,从而挖掘其蕴含的艺术内涵;国内对河套文化的研究多限于历史学、美学和民族学等角度,近年来虽然也有人从翻译学角度研究河套文化,但仅限于翻译技巧的处理,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本论文从文学理论的“文化认同”角度出发,旨在研究一国文化被它国读者及社会接受和认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当前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对传播和弘扬河套文化,促进河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种可贵的文化支撑。

一方面,通过研究传播学视域下的河套文化翻译及认同,将文学理论、对外传播学和跨文化交际学密切结合起来,为河套文化外宣翻译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提高河套文化翻译质量,有助于河套文化的对外传播、接受及认同。另一方面,河套文化研究与巴彦淖尔市的未来整体发展密切相关。河套文化外宣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本地的投资环境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借助河套文化的知名度,可以很好地宣传地方形象,提高当地文化知名度,具有巨大的商业经济文化价值。河套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提高巴彦淖尔市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地位,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

二、文化认同原则与翻译策略

认同原则是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提出的一个原则。 他认为“人类作为生存在世上独立的生物学个体,为了消解隔离感,始终在通过各种交际追求认同。 换句话说,对立和分歧是人类对认同的需求源泉。 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有对立和分歧,才需要通过交流化解分歧”。而“在翻译过程中建立‘认同’,是完成翻译目标、获取最终理解认同的有利保证”。 因此,认同原则指导下的翻译实践,能够更好地受到读者接受和认同,确保翻译质量。 相反,在“认同原则”缺失的情况下,误译则很容易产生。[1]因此,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的预期期待,并被目的语读者理解,认同和接受,即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是否为受众所认同。

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英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存在巨大的不同,因此,在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上,翻译界内部形成了两种意见,即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

在 《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译者要尽可能不打扰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靠近读者,即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文化特色尽量转换到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中去,采取译语读者所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相反,异化策略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译者要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即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原文语言与文化特色,让译文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他语言、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2]

本论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河套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向西方读者介绍河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而实现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异化策略:异质中的文化融合

异化,指忠实转达译出语的文化特色,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的某些异质性,保留原文化的“洋味”或“保留他性”[3],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异域旅行,即在翻译时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弘扬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所谓直译,就是在转达原文意思时,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原文1:“小满前后,埯瓜种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这些谚语,都说明了夏初时候的繁忙。

译文1:There are plenty of sayings on Grain Buds, such as “Before and after Grain buds, melons and beans are sown”, “When it is warm during Grain Buds period, wheat is hoed to sow miner cereals”, and “It is time for farmers to sow ten days after Grain Buds, otherwise, their efforts will come to nothing”.......All these sayings illustrate the heavy time at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分析:文中出现的与小满相关的汉语谚语,表明了河套地区夏初时的繁忙,文中除节气“小满”一词采用了意译,译为“grain buds”,谚语句子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既得其行,又得其义,可以很好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节气,有利于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音译(transliteration)

        所谓音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号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如道(Tao),功夫(kungfu)等。

原文2:河套养殖的羊,过去以巴美肉羊、寒羊及二寒羊等为主,现在又新增了一个品种——胡羊。

译文2:In the past, the sheep raised in Hetao area were mainly Bamei mutton sheep, Han sheep and Erhan sheep, but now there appears a new breed -- Hu sheep.

分析:文中出现的“巴美肉羊”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地方特产,系内蒙古自治区广大畜牧工作者历经二十余年培育而成的第一个肉毛兼用品种,为全国肉羊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良品种,在英语国家不存在对等物。当源语词语在译入语中存在空白时,翻译时可以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即用汉语拼音代替翻译。中国文化中一些特色词汇,如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汇时,通常采用音译法,常见的有“Jiaozi”, “Zongzi”等,此句中类似翻译还有“寒羊”、“二寒羊”和“胡羊”。

四、归化策略:同质中的文化认同

归化,就是异质文化的本土表达,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采用译语读者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降低读者对于原语文本的陌生感,即用“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来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一般比较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并产生文化认同。[4]

(一)意译(free translation)

        所谓意译,即正确表达原文内容,但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的核心是灵活、权变和圆通。如果依照原文表层意义无法再现原文真实信息时,就可借助意译,原文的外形虽然改变了,但其实质未变。

原文1:芒种,一个关于种子的节气,一个关于种植的节气,一个关于口齿生香、满眼绿色、内心充盈的节气。

译文1:Grain in Ear, is a solar term about seeds, about planting, about appetite-satisfying foods, eye-pleasing scenery, and plentiful heart.

分析:原文中出现了三个四字格(four-character expressions)“口齿生香”、“满眼绿色”和“内心充盈”。四字格是中国语言艺术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变迁中经过反复锤炼、相沿习用而形成的,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四字格一般言简意赅、涵义深刻,是中国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表达方式。为了体现三个四字格的排比特点和含义,译者也采用了英语的平行结构(parallelism),进行句式呼应,并采用了意译法,分别译为“appetite-satisfying foods”, “eye-pleasing scenery”和“plentiful heart”,依照目的语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文化特色等,重新遣词造句,把原文意思通顺地表达出来,即得其义,而失其行,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认同。

(二)仿译(imitation)

        所谓仿译,即不拘泥于原文的意义细节,更不拘泥于其词汇和句法结构,而是把原文作为参照模式,只译出原文的要旨或关键信息。

原文2:圣牧有机牧场,牛壮奶香;万亩光伏园,照亮前景;沙漠生态旅游,沙海冲浪……更有中草药材种植,道地优质。

译文2:Here, people can enjoy Shengmu organic pasture with strong cow and fragrant milk, and 10,000 mu photovoltaic garden which can illuminate the prospect, as well as desert ecotourism, and sand surfing. Still there are genu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with high quality.

分析:汉语原文没有主语,属于无主句,且文中基本都是短语堆砌,没有严格的主谓结构。译文则需要遵守严格的英语语法结构,有主谓结构,因此译者把原文结构打乱,重新遣词造句,增译了泛指主语“people”,且调整了句子结构,使其符合英语句式特点。

(三)套译(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所谓套译,指通过借用目的语的惯用语来替换原文语句的翻译方法。

原文3:丰收与否,就在这关键时刻,而决定因素,便是“水”。

译文3:To harvest or not, water is the decisive factor.

        分析:译文中“To harvest or not to harvest”套用了莎士比亚名篇《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一方面使译文读上去更通顺地道,另一方面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更能感同身受。

结语

论文旨在研究河套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创立相对统一的对外传播翻译模式,即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归化和异化的有效结合和灵活使用,能最大程度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相关文化。此外,在前人研究河套文化翻译的基础上,论文引入文学中的“文化认同”理论,用来指导河套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接受与认同问题,通过分析河套文化翻译在目的语读者与社会的接受和认同,得出一定的理论依据——既要欣赏和认同同质文化,又要接纳和融合异质文化,为今后的类似翻译提供支撑,增强本土文化的对外宣传效果,提升巴彦淖尔市对外宣传形象。

参考文献

[1] 吴克炎, 廖文杰. 论“认同原则”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以欧·亨利 “The Gift of the Magi”的译文为例[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2): 47.

[2] 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 中国翻译, 2014(3): 83.

[3]宋天锡, 许渊冲 . 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49.

[4] 申丹. 电影台词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认同[J], 电影评介, 2018(23): 59.

作者简介:

蒋翠(1978—),女,汉族,山东曲阜人,文学硕士,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河套学院优秀地方文化传承普及推广项目 “传播学视域下的河套文化翻译与认同研究”(项目编号: HYZX20208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