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视角下的宗教体验研究——以佛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3

现象学视角下的宗教体验研究——以佛教为例

郑顺

淮阴工学院 自动化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摘要:宗教体验与宗教经验是宗教经历中的不同情感获得。总体说来,宗教经验包含宗教体验,宗教体验是宗教经验的核心。换句话说,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宗教经验为宗教体验奠基,宗教体验奠基于宗教经验。现象学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以一种新的方法和路径,为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本文从现象学的三个基本形式结构(即部分与整体的结构,多样性中的同一性结构及在场与缺席的结构)入手,以佛教宗教体验为例,钩稽宗教体验的现实呈现,揭橥宗教体验的内在特质。

关键词:宗教体验;宗教经验;佛教;现象学

现象学于20世纪初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是研究意识显现与构成的哲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经验以及事物如何在这样的经验中并通过这样的经验向我们呈现。[1]2现象学诞生以来,就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尤其对于显像问题,进行了很好的处理。根据现象学的三个主题,即部分与整体、多样性中的同一性、在场与缺席,我们能够思考在经验中被给予我们的事物,我们还能够在思考它们的时候理解我们自己。[1]18宗教体验与宗教经验是宗教经历中的不同情感获得。总体说来,宗教经验包含宗教体验,宗教体验是宗教经验的核心。换句话说,从现象学的角度,宗教经验为宗教体验奠基,宗教体验奠基于宗教经验。宗教体验是在参与宗教活动中获得的高级经验感受,是一种重要的宗教现象。从现象学的视角对宗教体验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宗教体验的发生、发展及内在特质。

一、宗教经验与宗教体验

经验是人类知识的起点,是人类通过反复实践获得的知识或经历。人类宗教经验的获得伴随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宗教和神灵观念产生于人对自然天象的惊奇感。费尔巴哈则把宗教的起源说成是人的依赖感。[2]高秉江先生认为宗教的基石是彼岸的天国与神的实在性,但这种彼岸的实在性却是通过了此岸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而被现实化的,宗教的彼岸神圣性要直观现实化于人的生存现实及生存意义求索的意识和情感的直呈中,因此宗教可以在现象学和生存论的意义上被探讨。[3]美国学者詹姆士把宗教定义为:个人在他孤单的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他所认为的神圣对象保持关系时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4]很明显,这是经验主义的立场。同时,在此之后,宗教经验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宗教学研究中。

詹姆士的宗教观对于我们研究宗教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宗教经验源于宗教活动或对宗教的接触,包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对于宗教的经历,是宗教徒和非宗教徒在参与宗教活动或进入宗教场所,抑或接触宗教事物所拥有的一种切身感受或潜意识体验。

宗教体验与宗教经验有所不同。“‘经验是主体通过感官所得到的一切感知印象和内在评价;体验则是主体自身在求意义过程中对意义的强烈感受。[5]因此,宗教经验的获得要比宗教体验的获得相对容易一些。要想获得宗教体验,必须在特定的场所或特殊的境域,与宗教有密切的关联,有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冲击。

宗教体验对于信徒和非信徒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非信徒而言,美好的宗教体验是橄榄枝,能够引领其走向宗教道路;对于信徒而言,宗教体验则是信徒孜孜以求的情感获得,他们以最虔诚的心来参加宗教活动,以期获得宗教体验。作为个体人的需求层次的不断满足,人被引向一种存在的向度。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在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完善,而完善或成功的标志,就是得到高峰体验,那其实就是一种宗教体验。

二、佛教宗教体验的现象学描述

部分与整体的结构多样性中的统一性结构在场与缺席的结构是现象学的三个形式结构。通过这三个结构,我们可以对佛教宗教体验进行现象学的分析。对于什么是现象学分析,胡塞尔认为,它描述特定种类的对象所固有的多样性宗教现象学则探讨宗教事物所固有的多样性,而各种同一性在种类上也是不同的。[1]31所谓佛教宗教体验,是指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通过参加佛教活动、仪式或接触佛教经典所获得的宗教体验。

佛教学说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如《人本欲生经注》说:于兹定者,……冥如死灰,雷霆不能骇其念,山(火)灭焦不能伤其虑,萧然与太虚齐量,恬然与造化俱游。这是说,坐禅的人能够进入精神活动趋于停止的境界,雷霆不能够扰乱他的思念,火烧不能够伤害他的思虑,他的心境萧寂尤如天一样广大,安静地与自然变化一起游荡。以使其获得悟性,进入非我相同一的最高的般若境界,从而达到最终成佛的目的。基督教徒们常以摒弃罪恶、赎清原罪,以基督拯救灵魂,而获得重生进入天堂之感等等,也都属于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

(一)部分与整体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事物总是可以分成不同的部分,而部分则可以有实体性部分和要素之分。要素是不能够离开它们所依属的整体而持存或者被呈现的部分;它们不能与其整体分离。

[1]23宗教体验必须依属于宗教而存在,必须在宗教活动或宗教场所产生。离开宗教,则无所谓宗教体验。因此,作为一个知觉对象,它不可能离开背景。换言之,宗教体验离不开宗教经验,宗教经验离不开宗教活动。宗教体验奠基于宗教经验,宗教经验奠基于宗教活动。相反地,宗教活动为宗教经验奠基,宗教经验为宗教体验奠基。

中国佛教目前有三大部分组成,即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在发展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派别。目前比较盛行的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华严宗、密宗、天台宗、律宗等。这些宗派是佛教的组成部分,他们是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在多样性中蕴涵这同一性。

(二)多样性中的同一性结构

佛教的诸多宗派呈现了佛教的多样性,虽然教义、经典各有不同,但是都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在不同的宗派活动中,神圣性的体验均是在宗教体验中的同一性。

以禅宗为例,参禅打坐是其必要的功课。禅宗倡导顿悟,然而开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各种修行。在禅宗看来,生活处处是禅机,只要有机缘和慧根,随时都可以获得宗教体验,甚至开悟。闭目静坐是禅宗修行早晚课的必备,在闭目凝神之后,身心完全放松,自己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在这种状态下,一切杂念都被排除,甚至忘却自我,这是一种典型的宗教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体验意向着我们自己,这种体验是佛教宗教体验的呈现之内的同一性。同样,在举行水陆法会或其他道场的时候,氛围之庄重,法器之庄严,让人顿感肃穆,随着颂唱声的高低起伏,无论对于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只要参与其中,都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心灵净化的体验。这明显也是一种宗教体验。

又如密宗,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为特征。上师举行灌顶仪式,对地点和环境要求较高,同样肃穆的氛围,庄严的仪式,让信徒心中充满期待。

通过其多样的显象而被给予的同一性,它所属的维度不同于多样性的维度。宗教体验这种同一性的存在是难以捉摸的。当我们看到庄严的佛像,听到天籁般的佛教歌曲,闻到浓郁的百合花香,然而,宗教体验似乎不是我们能够触摸到或者看到的东西。同一性总是既揭示自己而又隐蔽自己。宗教体验总是能够再次被给予,或许还是以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而被再次给予。

(三)在场与缺席的结构

在场与缺席或者说充实意向与空虚意向的哲学主题是现象学原创的主题。在场与缺席是充实意向和空虚意向的对象相关项。空虚意向是这样的意向:它瞄准不在那里的、缺席的事物,对意向者来说是不在场的事物。充实意向则是瞄准在那里的事物的意向,该事物具体呈现在意向者面前。[1]35对于宗教体验来说,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体验到的,是充实意向和空虚意向的混合。

对于佛教徒而言,参加宗教仪式或活动,念诵经文,遵从仪轨,他所获得的宗教体验是充实的意向。主持仪式的法师、庄严的寺庙、大殿、佛像等都在意向着我们。我们观看佛教仪式,就是对仪式的直观,此时佛教仪式对我们是在场的。当我们没有参加宗教仪式的时候,宗教的仪式对我们来说是缺席的。同样,我们在参加完宗教仪式之后,再次回想起宗教仪式的时候,宗教仪式对我来说也是缺席的。但是这两种缺席是不同的,在呈现之后被给予我们的缺席,不同于呈现之前被给予的缺席。

空虚意向和充实意向都指向同一个对象,同一个事物在此刻是缺席的,在另一个时刻却是在场的。因此,在场和缺席都属于同一个事物。宗教经验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经常充实的意向,而对于大多说人来说则是空虚的意向。然而,同一性并非仅仅处于在场状态而被给予,对象的同一性只有跨越在场与缺席的差异才被给予。

三、宗教体验的内在特质

宗教体验是宗教信仰者在其信仰体系引导下对人生意义和极乐世界的追寻。宗教体验最本质的要素在于它产生在信仰者的宗教活动过程当中。它只能产生在宗教信仰者脱离世俗生活,摆脱日常意识,进入宗教的祈祷、敬畏和热爱当中的时候。

首先,宗教体验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费尔巴哈曾说:宗教的前提,是意志与能力之间,愿望与获得之间,目的与结果之间,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与矛盾。[1]从情感上,人生永远追求幸福、美满;但事实上,人生总是充斥着痛苦和无情。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爱与恨、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对立中,人通过宗教幻想一个完美的天国世界,并通过对神灵、天国的崇拜,通过宗教体验试图超越这一对立,解决这一矛盾。在这里,带有宗教色彩的非理性情感是沟通尘世与天国、人与神之间的中介桥梁。没有信仰者的倚重、敬畏,宗教体验无从产生。不仅如此,宗教体验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正是宗教情感,即是神灵福佑的喜悦、神灵万能的敬畏和自身渺小的悲悯。

其次,宗教体验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而宗教本身就具有形象性。在成熟的宗教体系当中,超自然、永恒性的力量一般都被人格化为神。宗教信仰者的崇拜对象由此表现为宗教化的人物形象。宗教对天堂、地狱的描绘也表现出形象性。另外,获得宗教体验的整个宗教仪式、建筑、法器也具有强烈的形象化特征。宗教体验正是由主体与这些形象性的事物、事件相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第三,宗教体验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韦伯和杜尔凯姆从社会根源来探讨神秘主义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神秘主义者之所以追求非理性的合一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决定的,因为人们首先遭遇的,通常也是最有力的外在环境就是把他们扭在一起的社会。韦伯认为,集团并不能思想、感受、理解,只有个人才能如此,因此,社会学的任务在于深入到个体主观理解之中,通过一种对行动者的移情联系,去理解社会行动。[6]445神秘体验的每一种特性,无论是化一感无时间感愉悦感还是不可言喻,都具有与理性相对立的非理性性质。

结语

宗教经验和宗教体验是宗教活动这一整体中的不同要素,宗教体验奠基于宗教经验。任何一种宗教都有自己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指信教者所信奉的宗教中的最神圣的对象本身。那些表现为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仪式不过是称之为手段的表现形式,其目的就是为获得对神圣对象的神秘体验而做的准备工作。神秘体验的核心是信教者所信奉的神或神性物,无论是基督教或佛教、伊斯兰教的信徒,对于自己所信奉的神或神性物的亲身之感,并不象人们在生活中所感触到的具体事物那样显而易见。宗教体验是在信仰、教义指导下、限制下的一种心理活动,无论感知还是想象,无论情感还是理解都不是漫无边际的,所有这些心理因素都必须指向神灵、指向宗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著,高秉江译.现象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许才义.论宗教经验的神秘性与非神秘性的两个维度[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

[3]高秉江.初探宗教现象学[J],现代哲学,2004(3).

[4](美)詹姆士著,尚新建译.宗教经验种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5]彭肜.论“宗教经验”的概念、核心和特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6](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1 / 7


[1]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