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智协调发展理念的无动力游乐设施在儿童活动区应用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3
/ 2

基于体智协调发展理念的无动力游乐设施在儿童活动区应用的研究

秦康伟,曾云峰,贺竞爽,王蜀权,赵彬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重庆 200000 

摘要:随着育孩政策的放开,儿童健康成长的权力将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保护,儿童体智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户外活动、户外锻炼,城市公园需要更多能满足儿童活动需求的场地。重庆市万州区北滨公园项目通过无动力游乐设施的应用设计研究,为儿童活动区提供设计参考,开辟促进儿童体智协调发展新思路。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基于体智协调发展理念的无动力游乐设施在儿童活动区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智协调发展理念无动力游乐设施儿童活动区应用分析

引言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日益增多,人们的生活要求越来越高,且这种要求不仅限于居住的房屋和饮食的健康,还包括对整个城市环境以及配套设施的更高要求。公共设施就是这样的一种配套设施,它存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休闲活动的承载者,完善的公共设施还能够起到美化环境、提供帮助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公共设施成了重要的设施配置。儿童群体比较特殊,他们对公共设施有着不亚于成人的现实需求,甚至是高于成人的现实需求,所以不容忽视。他们在成长中的认知过程需要被重视和尊重,而“玩”正是儿童成长规律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公共设施中增添关照儿童的相关设施,在各个层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形成关照,促进其成长,这也是体现城市进步的一大方面。但是,在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专门为儿童群体打造的,甚至照顾到儿童群体的公共设施并不多,且无论是形式还是功能都不尽完美,真正适合儿童的设施有待进一步设计开发和投入。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设计师还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配置、环境和功能等细节进行逐一论证和尝试,然后以更加科学的理论为支撑,为这样一类设施的后期完善提供帮助。

一、儿童活动空间景观概述

儿童活动场地指专门为儿童提供的活动空间,是每个住宅区配套的设施之一。有别于成年人,儿童对大自然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喜欢在自然中玩耍,⽔坑、石子、树叶、花朵及昆虫是他们的玩具;他们渴求交友空间,树林、草地、水岸是他们玩耍的乐园。对于公园绿地、街角游园和住宅园林,儿童是最重要的使用群体,因此研究儿童场地的景观设计是设计师需要关注的重点。除综合类公园、运动类公园、校园等公共活动空间,儿童活动场地也是住宅区的标准配套设施。现代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内必须有一定面积的儿童活动场地。儿童活动场地不能只考虑设施的数量、空间的大小,还需要考虑全龄段儿童的心理需求,从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关注儿童活动空间,保证设计的儿童活动场地可以对儿童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只有打造优秀的儿童活动场地,才能给儿童提供游乐的场所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儿童能够充分享受户外时光的乐趣。

二、儿童户外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国内现行规范不够完善,部分厂家未根据儿童的活动心理和行为习惯设计产品,导致部分游乐基础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如一些游戏设施的尺度设置、器械离地高度、两侧使用间隙、器械的使用角度、场地材质的选择不够合理等。此外,游乐设施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后期使用过程中,因养护或维修不及时而存在安全隐患。

三、基于体智协调发展理念的无动力游乐设施在儿童活动区应用分析

(一)滑行类无动力游乐设施

常见的滑行类无动力游乐设施如“滑梯”,常见于儿童乐园、居住区广场、商业广场、幼儿园等场地;如“彩虹滑道”,常见于文旅项目中。现以“滑梯”为例进行分析:根据材质可以分为木质滑梯、金属滑梯、充气滑梯、塑料滑梯等;根据形状可以分为直式滑梯、圆筒滑梯、扭曲滑梯等;根据下滑方式可以分为单滑滑梯、双滑滑梯、螺旋滑梯等。玩法包括攀爬、登高、滑行等,儿童通过进行这些身体活动,提升了运动技能,增强了体能和耐力,强化了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敏性。

(二)钻爬类无动力游乐设施

常见的钻爬类无动力游乐设施如“钻网设施”、“钻洞设施”、“钻筒设施”等,常见于幼儿园、公园、室内游乐场等场地。现以“钻洞设施”为例进行分析:根据材质不同分为混凝土制、橡胶制、不锈钢制、木制等。玩法包括钻、爬、翻越、骑等,儿童通过这些身体活动,提升了身体平衡性、灵敏性和协调性。

(三)坐骑类无动力游乐设施

常见的坐骑类无动力游乐设施如“跷跷板”、“摇摇马”等,常见于幼儿园、公园广场、室内游乐场等场地。现以“摇摇马”为例进行分析:按照材质可以分为木制、不锈钢制、塑料制等;按照固定方式可以分为活动式、弹簧式。主要玩法包括骑、摇晃等,活动动力来源于儿童下肢的力量,能够提升儿童身体的协调性、爆发性和平衡性。

(四)想象类无动力游乐设施

常见想象类游乐设施如“儿童黑板”、“场景模拟空间”等,常见于室内儿童游乐场。现以“儿童黑板”为例进行分析:儿童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角色扮演、绘画、写字等活动,由于不同年龄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会对游戏的过程赋予不同的想象,比如模仿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等,这样可以锻炼到儿童对周围环境和其他儿童的观察模仿能力、思维表达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因地制宜,合理配置

合理配置植物可以丰富活动空间的景观氛围,也可以起围合空间、分割空间的作用。设计师要因地制宜,利用植物的空间布局、色彩搭配、层次组织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观效果。儿童空间营造方面,首先考虑场地的遮阴避凉功能,使空间处于绿荫之下。其次,植物品种选择上,考虑安全性的同时要兼顾趣味性和观赏性,多选用无刺、无毒的植物,为丰富体验感也可加入芳香类植物,增加嗅觉体验。边缘空间则可结合绿篱或花带的种植进行空间分割。另外,植物还可配上标识牌,为儿童提供简单的植物科普。

(六)个体心理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

过往行为改变理论模型一直重点关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它值得吗?”涉及儿童青少年对体力活动的兴趣、态度、信念、利益感知等,从模型解读来看变量对体力活动的解释量来看,“它值得吗”是贡献最大的因素。因此,如何构建好儿童青少年对体力活动行为的态度、认知和价值判断是提升体力活动水平的关键。这可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从小就对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熏陶和价值引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协同作用,力争从外部环境搭建到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内在动机的生成,从小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些工作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显得力不从心,这就更需要政府层面从上到下开始构建起良好的体育氛围和运动文化,真正落实教育部最近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确保每个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通过体育运动竞赛更好的强化儿童青少年的兴趣、态度、利益感知等社会心理品质。

结束语

儿童公共设施不仅关联着儿童的日常生活,还在儿童的成长发展中意义重大,所以在公共设施设计领域也越来越体现出了其重要性。只是现实中的不足与缺点在很多方面影响着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也阻碍了城市的人文发展,更给这座城市的希望——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阻力。因此,设计师要以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为出发点,对儿童的需求进行全面关照,强化儿童与设施之间的交流互动,让这些设施更易于儿童使用,从而促进良性社会交往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峥.基于联觉的社区口袋公园中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22.001758.

[2]刘子瑜.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户外学习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21.002768.

[3]朱亚楠.城市儿童公园安全性评价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21.000231.

[4]赵思媛.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20.000141.

[5]徐雪.户外儿童游乐区安全性设计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20.0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