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的Meta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1
/ 2

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的Meta分析

李华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  719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目前全球性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一项CKD患病率的Meta分析显示,大约13.4%的世界人口患有CKD。中国是CKD大国,2018年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中国CKD未标化患病率为12.49%。终末期肾病是指由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因素所导致的CKD进展到最后阶段,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Meta

引言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统计,全球11%~13%的人口受到该疾病影响。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形成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ESRD患者通常有严重的疾病症状和心理负担,生活质量差,加之医疗费用昂贵,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沉重负担。多项研究表明,相比于癌症患者,ESRD患者院内死亡率更高、治疗强度更强,而接受的临终姑息治疗咨询更少、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施率更低。尽管如此,许多ESRD患者并没有与家属或医务人员就临终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开始或退出肾脏替代治疗,接受监护病房或心肺复苏的偏好,死亡地点的选择等。

1 终末期肾病

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s,ESRD)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1·(1.73m-1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和肾功能代偿期患者相比,其具有更高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风险。对于维持性透析患者,治疗期间针对重要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对于移植候选者,为保证其生存预期不受CAE影响,建议对有CAE风险的移植候选者进行无创心血管风险评价。一项研究中显示,部分血液生化指标与患者临床预后相关。超声心动图可快速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是无创心血管风险评估的首要影像技术。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时间选自2018年至2019年期间,总计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终末期肾病患者分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最小28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5.00±4.50)岁;原发疾病情况: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各15例,痛风肾以及多囊肾患者各5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5.30±5.20)岁;原发疾病情况: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4例,痛风肾患者6例,多囊肾患者3例。对照组、观察组终末期肾病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基线资料完整,具有可比性,P>0.05。

2.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上报医院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血透治疗方案患者和家属知情,签署同意书。患者血透治疗耐受,遵医行为良好。患者一般资料完整。首次接受透析治疗。排除标准:免疫系统紊乱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意识障碍患者。中途退出治疗患者。

2.3治疗方法

对照组:低通量血透治疗。应用BG12X4008B型血液透析机,给予患者那屈肝素钙注射液抗凝,透析液流量以及血流量分别为500mL/min、300mL/min。在此基础上应用F14型低通量透析器,透析膜面积为1.3m2,超滤系数为5.5mL/(h·mmHg),透析治疗4h/次,3次/周。观察组:高通量血透治疗。血液透析机型号以及抗凝用药、设置情况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HF15型高通量透析器透析治疗,透析膜面积同对照组一致,超滤系数为40mL/(h·mmHg)。透析治疗4h/次,3次/周。

2.4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终末期肾病患者连续治疗3个月后的并发症情况(高甲状腺血症、肾性骨病等)、降压药使用频率以及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血磷、甲状旁腺素相关指标水平改善情况、生活质量状况。

2.5生活质量评分

参考SF-36量表评估两组终末期肾病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等维度,总分百分制。1.6数据统计学分析以SPSS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包建模计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观察指标,其中,计数型指标(并发症发生率、降压药使用频率)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并行卡方(χ2)检验,计量型指标(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血磷、甲状旁腺素水平等)以均数(MeanValue)±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x-±s)的形式描述并行(t)检验。相同观察指标若P值小于0.05表示数据差异显著,反之差异无显著性。

3讨论

以往有关CI的调查多集中在老年人、糖尿病人群,虽然有学者开始逐渐探寻有关肾病患者人群中CI的情况,但数量仍较少,而且缺乏有效的循证数据来总结其发生情况。Meta分析是将同一问题的多个独立研究进行定量综合的统计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统计效能和效应值估计精确度,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循证医学的研究。因此,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整合ESRD患者中CI的发生率,结果较为可靠,对未来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循证支持。

研究结果显示近一半(43.7%)的中国ESRD患者存在CI,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需要临床医务人员和研究者的重视。ESRD患者CI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血管损伤、毒素损伤及透析因素等。其中,血管损伤机制最常见,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此外,ESRD患者还具有肾功能损害相关的因素,如毒素、炎症因子、贫血等,其可能导致血管损伤,也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干扰脑代谢、损害神经元等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导致CI。透析因素则包括透析模式、频率、透析液温度等,如HD可以引起脑血流改变、脑结构和功能连接改变、代谢紊乱等,其均可能造成相应的脑区损害。

分析显示,2019年至今的CI发生率(46.0%)高于2018年及以前(37.4%),说明随着时间的进展,ESRD患者的CI发生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也有可能与随着医学发展,CI筛查质量提高、ESRD患者中老年患者数量增加有关。根据纳入文献的数量来看,纳入2019年至今的文献数量(28篇)高于2018年及以前(10篇),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对ESRD患者中有关CI的研究。

纳入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CI评价工具为Mo-CA,其评价的CI发生率为53.7%,略高于诊断标准或共识评价的发生率(46.2%)。NNSE和3MS量表测量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35.1%和17.8%。既往也有研究显示,用于筛查肾病患者CI发生率时,MoCA的检验效能高于NNSE。CI的发生与教育程度明显相关,但仍有部分纳入的研究没有对教育程度进行校正,甚至未提及该研究采取的评价标准。

纳入研究的ESRD患者均采取了透析治疗,有研究对比了透析前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但结论仍存在一定分歧。的研究显示,在单次透析治疗后,ESRD患者记忆功能、执行功能等维度的认知功能有一定提升,这也表明ESRD患者认知能力的降低是可逆的。的研究显示,透析并没有改善患者的整体认知或执行功能。在透析治疗的患者中,PD患者(34.6%)的CI发生率低于HD患者(49.4%),但PD患者的自我管理需求较高,其认知功能也不容忽视。

结语

研究Meta整合结果显示,ESRD患者及家属参与ACP呈现认知缺乏、感知障碍,希望全面了解预立护理计划、又面临决策辅助不足的现实,同时感受到实施预立护理计划受多种因素影响等体验与感受。未来可进行纵向队列分析,进一步观察多影像指标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影像指标与疾病进程的因果联系,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干预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另外,可以降低降压药应用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安全性方面获得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善志,朱永俊,李国铨,等.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的Meta分析结果及对比[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8,34(8):579-586.

[2]薛广团,舒亮辉,高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型特征的相关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22):55-58.

[3]乔勤,顾波,马骏.我国与全球终末期肾脏病的流行现状[J].中国血液净化,2014,14(10):72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