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业“用工荒”的特征、影响及其治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4

食品加工业“用工荒”的特征、影响及其治理               

俞泳钢

浙江丰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3125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政策指引下,我国食品加工业利用国内生产资料、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整个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红利逐年减退,食品加工业遭遇用工荒,发展受到了重大的冲击。

食品加工业要要解脱“用工荒”困境,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利用机器换人等多种方式,凝聚合力,来解决“用工荒”对食品加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食品加工业  用工荒  特征 影响及对策

一、我国食品加工业“用工荒”的表现形式

(一)食品加工业的用工特点及“用工荒”的表现形式分析

1、食品加工业相比其他产业,在用工上主要以下特点。

(1)劳动用工量大

食品加工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讲,总体上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用工量大是其主要的用工特点。

“用工荒”产生以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涌入城市,给食品加工业带来了大量的低廉的劳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数据。1982年“三普”时期进城农民工为657万人,到1990年“四普”时候,进城农民工数量达到2135的万人,而到2000年“五普”的时候,进城农民工的数量达到了1.44亿人。而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表明,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了2.25亿人。这些进城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2)劳动强度大

食品加工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相比其他行业来讲,都要大很多。主要表现在食品加工业通常由于产品的特点,相对属于是由于长时间重复性的不间断的劳动,对从业人员的身体有相对较高的要求。

(3)劳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食品加工业大量的劳动用工在一线从业人员,这些员工无论是产品是采用机器生产还是主要以手工生产为主,从事的多是重复性的劳动,是在制造工艺确定情况下的相对简单的劳动,因此劳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4)劳动报酬相对较低

食品加工业主要的劳动用工,主要集中在一线从业人员,这些劳动者由于劳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主要从事的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所以虽然劳动强度比较大,但是其所得到的劳动报酬还是相对较低。

(5)以重复性劳动为主

食品加工业由于其产品生产特点,必须要有一定的生产量为支撑,所以每一个产品均争取有较大量的订单,从而尽可能满足成本低、利润高的需求。由此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长时间的生产同类型甚至同品种的产生,由此就使得其生产工人,长期从事重复性的劳动,日复一日,有得甚至年复一年。

2、食品加工业“用工荒”的表现形式

“用工荒”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劳动力短缺,而劳动力短缺,在各个企业当中就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食品加工业“用工荒”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劳动力总体短缺

     “用工荒”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劳动力供给与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之间不匹配,用工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从而造成用工企业招不到人,开不足甚至开不了工。

劳动力总体短缺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下,社会用工总量加大。因此一方面是由于适龄劳动力总量供应在下降,而另一方面是劳动力需求企业在增加,从而导致了相对于劳动力需求来讲,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导致产生“用工荒”。

(2)劳动力年龄日趋偏大,且存在断层现象

由于老龄化加剧,而年轻一代又不愿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所以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一线生产人员年龄都普遍偏大。比如以丰岛食品季节性用工来看,超50%的工人,都是超过50岁以上,30至45岁年龄段的工人少之又少。

由于年龄老化,一方面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而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年龄段的工人,文化普遍较低,给企业机械化、智能化等技术提升、技术改造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3)劳动力文化、技能偏低,降低了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空间

由于劳动力总体供给不足,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选择空间变小。目前,所能愿意从事食品加工业一线生产工人的,多是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年轻一代,有一定技能有定特长的人往往不愿意从事食品加工业的生产劳动。而由于这些还愿意从事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劳动的年龄段的工人,往往文化较低,不具备从事高技术含量的能力,仅适宜于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因此对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来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起到了较大的限制作用。

(4)家门口就业现象日趋明显,劳动力流动明显减缓

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对中西部发展扶持力度的加大,中西部原先劳动力输出的大省,随着经济的发展,本区域范围内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大,而且和沿海发达省市之间薪酬福利待遇之间的差异在日趋缩小。因此原先很多的劳动力输出省份,比如安徽、河南等地,很多人就在家门口就业,劳动力输出总量在趋年减少,使得沿海地区食品加工业发达省份的可用工数量急剧下降。

(5)工作积极性明显降低,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用繁重、艰苦、高风险的体力劳动来换取相对较高的薪酬已经不再表现的迫切。而且大多数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他们的子女也大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再太辛苦,不希望他们的父母再加班加点的工作,而希望能够轻松点,多点时间回家团聚。因此食品加工企业的工人相比以往,不再像以前这样希望多做点、挣着做、抢着做,以便多赚点钱,由此导致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明显降低,限制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用工荒”给食品加工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用工荒”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用工荒”给企业的不利影响是直接的正面的,它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用工荒”造成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在特定时期无法开工,严重影响企业的日常正常经营生产活动。

人员的短缺使得企业无法正常安排生产。(1)生产线人员不足,无法启动生产线进行生产,或者只能减少生产线、减缓生产线速度,导致生产效率下降。而生产效率的下降,一方面是无法完成生产任务,会减少客户订单,降低企业的经营收入,另一方面是导致产品平均管理成本上升,影响企业的盈利和对外竞争能力。(2)春节假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节前劳动力要提前回家团聚,节后不想尽早出来上班,导致部分企业,无法开工生产,没有办法接受客户的订单。

2、“用工荒”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

由于“用工荒”的产生与加剧,使得一些业的劳动力供需关系由以前的供给充裕变成需求不能满足,导致该部分企业只能提供单位劳动力的薪酬水平。而这类企业往往本来就盈利能力不足,薪酬水平的提升,更增加了这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部分企业生存困难。

同时,各地区每年都在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也间接在影响各地企业的用工成本。一方面由于最低工资标准的逐年提高,使得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酬逐年上涨,另一方面由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导致社会保险费用上涨,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一方面是通过增加产品销售价格予以消化,另一方面只能通过降低企业的销售毛利。而产品销售价格的上涨势必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销售毛利的降低,则限制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部分企业主由此不得不选择关门歇业。

3、“用工荒”缩小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空间,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

由于劳动力供应不足,使部分生产一线的员工年龄普遍较大,文化相对较低,由此造成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要对这些员工进行调整,同时需要补充具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员工。但“用工荒”导致企业间对具有相应文化和技能员工的竞争加大,使得部分企业无法选择到满足自身要求的员工,给企业的转型升级增加了难度。 

三、食品加工业“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食品加工业“用工荒”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也有制造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育力下降,导致劳动力储备不足,是我国食品加工业“用工荒”产生的必然历史原因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到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到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实施,使整个社会的生育力下降。因此到21世纪初,由于生育力下降所导致的劳动力储备不足,得以开始体现。从而使得建国以来人口急剧扩大所产生的人口红利日趋减弱,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下降。

这种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所产生的劳动力储备不足,是我国包括食品加工业在内的“用工荒”产生的历史原因,它不是由食品加工企业本身所能控制和左右的。

(二)食品加工业相对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薪酬水平低,是我国食品加工业“用工荒”产生的内在原因

食品加工业由于其产品生产的特点,虽然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薪酬水平低的状况在逐年得到改善,但相对而言,食品加工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仍然相对偏大,劳动条件相对较差,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劳动力总体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新生代的劳动者不愿意去食品加工业特别是从事生产一线的生产工作,而原先在食品加工业的劳动力,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员转向其他劳动强度相对较小、劳动条件相对较好、薪酬水平相对较高的其他产业。

(三)经济发展的日趋平衡是沿海地区制造业“用工荒”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的各种扶持政策,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日趋缩小,从而给主要劳动力输出地区的劳动力有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它是沿海地区制造业“用工荒”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人具有恋家的习惯,而且由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的基于户籍的管理措施,比如说就学、就医、购房、居住管制政策等等,使得在条件相差不太大的情况下,中国人更愿意在老家附近选择就业,这样一方面能够享受到当地政府的各种政策,避免小孩就学、生病就医、购房限制、居住管制等等各种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老家附近就业,能够降低生活成本。同时在老家附近就业,可以减少工作地与老家的往返时间,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团聚,可以更好的照顾老人、扶养小孩。

(四)政府大力发展三农经济,使一部分农民工回家务农,减少了食品加工企业劳动力供给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粮农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一系列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种措施,使农村生活越来越美好,与城市差距越来越缩小,因此使一部分农民工转向回家务农,减少了食品加工企业的劳动力供给。

(五)新兴产业的兴起,加剧了对劳动力需求的竞争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如互联网科技产业、互联网科营销、物联网产业等等新兴产业,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劳动力。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对食品加工业的劳动力需求引成了很强的竞争力。这些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对食品加工业现有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的分流,也是食品加工业“用工荒”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部分新生代做起了“宅男”“宅女”,减少了食品加工业新生劳动力的供给

城市和农村,目前都有一部分新生代,他们闲置在家里,做起了所谓的“宅男”“宅女”。他们宁愿窝在家里啃老,也不愿意到社会上来从事一线生产劳动。这些人一方面要面子,不想从事一线生产劳动,认为这样会掉面子。而另一方面,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从事更高级别的社会劳动或者自己创业。

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城市拆迁、旧城改造等,使部分人突然拥有了大量的社会财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没有了动力和需求,去再从事各种社会劳动,成为了社会的另一种“宅男”和“宅女”。

(七)大量大学毕业生,希望坐办公室,不愿从事制造一线工作

由于近年来,大学扩大招生,使得大部分的青年,都具有大学专科、本科毕业文凭。这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生产一线从事工作,既使薪酬比生产一线低点,也宁愿能够坐办公室,希望自己是一名其他人眼中的白领。

而目前,高等学校的培养体系中,职业院校偏少,职业院校的录取条件低于普通院校,从而使得社会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有歧视性,认为是智商、能力不高的人才去读的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出来的毕业生低人一等。所以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少,读了职业院校,愿意从事生产技术工作的也少,造成了食品加工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不能满足。

(八)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是造成食品加工业“用工荒”的另一个主要内部因素

食品加工业的“用工荒”,主要表现为生产一线劳动力的供求不足。食品加工企业一线生产工人,由于整体社会形象不高,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劳动环境不如人意,就业灵活性相对较差,管理相对死板,而且薪酬相对较低,所以对于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劳动力吸引力不足,使得社会上一部分劳动力宁愿在家轻闲,也不愿意到食品加工企业从事一线生产工作。

三、解决企业“用工荒”的对策

从以上食品加工业“用工荒”的表现和产生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用工荒”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要解决企业的“用工荒”问题,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从企业本身、社会、政治、教育、经济等多角度进行考虑,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有序解决。

(一)企业要提升机械化、连续化、智能化水平,减少劳动用工量

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在短时间内是不可逆转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作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因此,企为只有想方设法去减少劳动用工总量,这是必然的趋势。

要减少企业用工总量,就势必要求企业采取机械换人的措施,将企业生产过程由原先的以人为主,改变为以机器为主,让机器来代替人进行生产工作。企业只有通过生产的机械化、过程的连续化、管理的智能化,将生产过程中的人工劳动降下来,从而降低企业的用工总量,以应对“用工荒”带来的冲击。

(二)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机制

企业要应对“用工荒”,就势必要考虑所给出的员工薪酬是否有吸引力,同时需要考虑企业的薪酬福利机制是否能够留得下员工,是否能够引起潜在劳动力兴趣。只要建立了有吸引力的薪酬水平,同时有相应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机制,那么就能够比同行甚至其他企业、其他行业更能够吸引劳动力到企业来就业。要让员工在企业工作有盼头,能够让员工在企业工作买得了房、读得起书、生活更美好。

(三)改善劳动条件、美化工作环境,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指数

一个劳动条件差、工作环境乱的企业,就算是薪酬水平相对较好,对劳动者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吸引力,因为一个员工需要一天8个小时在企业上班,面对一个环境乱、劳动条件差的情况,会影响其工作的心情,而且会影响企业对外的形象。而对于员工来讲,企业的形象也就是员工的形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工作的企业对外有良好的形象。

所以如果企业能有好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是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的,能够比其他企业对劳动者有更好的吸引力。

(四)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员工薪酬水平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工作环境的美化,都需要有足够财力的投入,同时企业的持续发展,也需要企业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才能做得到。

目前,食品加工业大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毛利率不高,无法撑起大的投入的需要。食品加工业大多被认为是传统加工行业,是因为总体上,食品加工业产品比较单一,产品加工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加工产品的售价低,所以盈利能力不高,只能靠量取胜,也因此上必须要有大量的劳动力。

所以,食品加工企业只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一方面能够有足够的财力去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改善劳动条件、美化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劳动力就为一,另一方面,也是在相同盈利水平下,减少劳动用工量的一个主要措施。

(五)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员工劳动技能,扩大员工工作面

企业通过教育培训,一方面是让员工能够掌握现阶段工作所必要的劳动技能,这样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只能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才能提高员工适合企业发展的劳动技能水平,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时,员工才能快速适应;再一方面,员工通过培训,可以掌握相关工作岗位的劳动技能,可以扩大员工的工作面,这样就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招聘。

(六)拓展招聘渠道,优化招聘机制

劳动力供需市场,已经由原先的劳动力到企业面前询问、递资料的方式,逐渐在转化,一个企业一张招聘桌一幅招聘广告的招聘方式,已经不适宜应对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所以企业必须要拓展招聘渠道,优化招聘机制,这样,才能将企业的用工信息展示给劳动者,才能将企业的优势展示给相应的劳动者。

招聘需要有针对性,为特定的岗位制订特定的招聘方案、采取特定的招聘渠道,才会更顺利的招聘到企业所需要的劳动者。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招聘渠道的拓展,要优化招聘机制,这样才能让适宜的劳动者了解企业、进入企业来工作。

(七)要引导正视职业教育、重视专业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目前的高等教育招生机制是职业院校排在普通高校的后面,给整个社会的形象是普通高校录取不了的才去读的职业院校,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同时企业在招工录用,也是先重点高校毕业学生,后普通高校毕业学生,再到职业院校毕业学生。

同时社会上对于到企业生产车间工作的和到办公室工作的,也是区别相看,认为到车间工作是苦力活,是没有出息。所以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宁愿薪酬低些也要去坐办公室,而不愿下生产一线。

因此,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全社会正视职业教育,采取多种方式重视专业技能人才,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四、结束语

要解决“用工荒”对食品加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每一个具体企业个体来讲,需要企业有相应的财力、人力、技术和应对管理能力。它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这也同时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引导食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实力,吸引更多年轻的、具有高文化水平、高技术能力、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投身到食品加工业中。只有企业、行业、政府三方多角度采取措施,形成合力,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食品加工业的“用工荒”,从而使我国的食品加工业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重大转变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参考文献:

[1]刘娟,许海珍. “用工荒”现象产生的几点分析,湖北财经高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2]刘宾.从“用工荒:看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性及对策,中国国情国力,2011年第4期

[3]刘轶.浅谈当前经济形势下的“用工荒”现象、特征及解决办法,现代商业,2012,(5)

[4]冯亚琴,新“用工荒”下企业人力资源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2,45(5)

[5袁霓.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