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重症监护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重症监护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康静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市医院,015000

【摘 要】目的:观察重症监护护理在中毒颅脑损伤患者干预中的效果。方法:我院2021年7月-2022年11月间收治的7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重症监护护理,比较组间护理前后心理健康状态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和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护理前组间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和神经功能(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SAS评分、SDS评分、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也要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监护护理的应用可针对性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住院时间的缩短,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重症监护护理;效果

在临床上,颅脑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外伤,多因外界暴力作用于人体头部所致,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头皮、颅骨或脑组织等颅腔内容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重度颅脑损伤则是颅脑损伤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外伤类型,其具有病情复杂,恶化速度快和治疗难度高等特点,患者若就诊不及时便有可能因伤致死,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1]。并且,重度颅脑损伤的发生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各类并发症的存在不仅可能会导致患者丧失自理能力,还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造成不利影响,故通过优质的护理干预预防各类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2]。为此,本文便选取在我院就诊治疗的部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针对性分析了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1月间因重度颅脑损伤在我院就诊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纳入38例患者。实验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区间31-72岁,平均年龄(43.29±5.81)岁。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区间30-73岁,平均年龄(43.58±5.84)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首先,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进行绿色通道的开放,并及时予以患者急救处理,保障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其次,待患者脱离危险后,医护人员要定时巡视病房,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遵医嘱予以患者对症治疗,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逐渐恢复。最后,医护人员要在患者住院期间予以饮食干预、康复锻炼和病房预防等护理内容,以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活动能力。

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重症监护护理。首先,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要为其营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做好病房清洁并定期开窗通风,保障患者住院环境的整洁与舒适。其次,医护人员要通过肌肉按摩的方式避免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出现肌肉萎缩情况,每日定时帮助患者按摩四肢肌肉,以稳定患者的肌肉状态,并做好患者的皮肤清洁工作,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和调整体位,降低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再次,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清洁工作,定期帮助患者进行吸痰,保障患者呼吸道的通畅。若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情况,护士则应帮助患者将头部偏向一侧,并使患者保持平卧位,以避免舌根阻碍呼吸道,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最后,患者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后,医护人员要向其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针对性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可通过宣教同病情恢复情况良好病理的方式进行负面情绪疏导,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1.3 评定标准

应用统计学软件验证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护理前后心理健康状态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和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

心理健康状态评分:分为焦虑评分(SAS)和抑郁评分(SDS)两部分,均采用百分制,分数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呈负相关[3]

神经功能评分:采用NIHSS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满分4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差[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上升、感染、压疮、心率不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计数指标和计量指标表示方法分别为n(%)和(x±s),检验方法则为X2和t,当检验结果(P)<0.05时为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差异比较结果

表1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高,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实验组护理后的上述评分水平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差异比较结果 (x±s)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38

37.51±4.49

16.32±5.74

36.19±5.45

15.39±2.22

对照组

38

37.58±4.24

23.87±5.25

35.28±5.27

19.67±2.63

t

-

0.0699

5.9831

0.7399

7.6659

P

-

0.9445

0.0000

0.4617

0.0000

2.2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水平差异比较结果

表2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的NIHSS评分均较高,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实验组护理后的上述评分水平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水平差异比较结果 (x±s)分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38

33.14±2.81

10.86±3.64

对照组

38

32.96±2.78

14.68±3.53

t

-

0.2807

4.6441

P

-

0.7797

0.0000

2.3 组间住院时间差异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2.84±2.71)d,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得到(30.58±1.84)d,组间差异显著,t=14.5660、P=0.0000。

2.4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3/38),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2%(10/38),组间差异显著,X2=4.5470、P=0.0330。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证明了重症监护护理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干预中的优质作用。经临床分析发现,重症监护护理能通过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的方式,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度,从而能够为患者的快速康复打下基础。并且,该措施还可能通过皮肤清洁、呼吸道清洁、肌肉按摩和体位干预等方式避免各类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患者康复质量的提升。最后,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的应用还可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有助于患者良好治疗心态的保持,能促使患者更积极的配合治疗,有助于其负面情绪的疏导,对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均有着促进作用[5]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护理的应用可针对性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住院时间的缩短,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李达宇,郭少雷,张波,等. 分析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因素[J]. 新疆医学,2021,51(12):1353-1356.

[2]冯迎. 优质护理对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观察[J].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2):126-129.

[3]顾德玉,秦琼,刘慧. 心理护理对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J]. 心理月刊,2022,17(23):139-141.

[4]胡庭香. 重症监护病房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唤醒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03):142-144.

[5]陈淑英.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重症监护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 智慧健康,2020,6(14):138-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