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康复心理护理模式及应用效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1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心理护理模式及应用效果探析 

韩静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西长治046000

【摘要】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康复心理护理模式及应用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一共入选82例研究对象,均是2020.01月至2022.01月来我院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利用红绿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41)与研究组(康复心理护理,n=41)。对比分析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康复心理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显著,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字】脊髓损伤;康复心理护理模式;应用效果;心理状态

脊髓损伤属于骨科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加重了患者的身心负担[1]。故,除了加强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还需要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减轻身心负担。对此,本文就脊髓损伤患者康复心理护理模式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开展时间在2020.01~2022.01,研究例数有82例,研究对象为脊髓损伤患者,按照红绿双色球法分为2组,每组例数为41例。对照组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18例;年龄区间范围在22岁至78岁,平均(50.47±6.23)岁。研究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21岁-78岁,平均(50.83±6.34)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对本文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加入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展开康复心理护理干预,详细方法为:

(1)健康教育:入院后,护士通过播放视频、发放健康手册、图片等向患者介绍脊髓损伤的相关知识,着重介绍不良情绪对病情康复的消极作用,强调康复训练对病情的积极作用,提高其对康复心理护理的配合度。

(2)情绪疏导:脊髓损伤患者通常存在负性情绪,护士需主动与患者交流,判断其心理状态,引导其诉说内心真实感受,及时解答其困惑,并通过看电视、听音乐、下棋、看书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舒缓其负面情绪。同时,邀请患者家属参与研究,多陪伴、关心和照顾患者,让其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支持。

(4)康复训练:等到患者体征稳定后,鼓励其尽早开展康复训练,首先在床上展开主动与被动肢体运动,然后进行肌肉训练与关节牵张训练等,注意训练强度以患者耐受力为准。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与干预后,心理状态:评估标准参照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其中焦虑量表以50分为界,抑郁量表以53分为界,每个量表计为0~100分,分数越低,则视为心理状态越良好。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和“”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分别为(36.53±1.25)分、(35.24±1.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2.59±2.38)分、(41.87±2.64)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434,t2=14.981;P1=0.000,P2=0.000,P<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下导致脊髓受伤,导致患者出现全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病情严重者甚至残疾或瘫痪,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2]。因此,在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既往临床对脊髓损伤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但护理效果不理想。康复心理护理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护理模式,其坚持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重视患者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护理需求,为其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案。本次研究发现,干预后,在SAS评分与SDS评分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康复心理护理的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是:相较于常规护理,康复心理护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与病情,通过健康宣教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治疗配合度;加强情绪疏导,通过转移注意力法来舒缓患者的负面情绪,促使其以乐观心态面对治疗;做好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3]

综上所述,康复心理护理用于脊髓损伤的效果良好,对于患者负面情绪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郭佳佳,严缘园,周文娟.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33):4669-4673.

[2] 张文琦.支持性心理护理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21):177-178,181.

[3]王立娟,张立晓.基于个体化的分阶段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康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7):3219-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