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的症状要注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输血后的症状要注意

汤晓东

武胜县人民医院  四川广安  638400

我们在临床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输血的病人,输血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比较多用在临床的各个科室中,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死亡的概率,有很重要的应用意义。而在输血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不良的反应,比较严重的还会导致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怎样正确地应对输血后的症状,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医护人员比较困扰的难题。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输血后比较多见的症状和处理的方法。

1 输血的目的

1.1 纠正贫血

提升血红蛋白含量,改善携氧功能,运用在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贫血严重及部分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中。

1.2 补充血容量

将有效的循环血量增加,调节心肌功能及身体血液灌注,促进血压水平的升高,改善循环状态,运用在失液、失血导致的血容量下降及休克的病人中。

1.3 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调节凝血功能,有利于止血,运用在凝血功能异常和大出血病人中。

1.4 补充血浆蛋白

可以提升蛋白质,调节营养情况,促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平衡,组织渗出及水肿减轻,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运用在低蛋白血症和大出血、大手术病人中。

1.5 排出有害物质

若出现苯酚、一氧化碳等物质中毒的时候,血红蛋白没有了运氧能力及无法释放氧气促使身体组织使用,为了帮助机体调节缺氧情况,可以选择换血治疗,将无法释放氧气的红细胞换出;重症新生儿溶血和溶血性输血反应疾病可以选择换血治疗,可以帮助消除血浆内二的抗体,可以选择换血浆法。

2 常见的输血后症状和处理方法

2.1 过敏症状

2.1.1 原因

(1)为病人输注的血液内含有致敏物质,若供血者采血之前服用导致致敏的药物及吃了致敏的食物。(2)该类病人一般属于过敏体质,其对于部分的物质常常会出现过敏的表现,输入的血液内的异体蛋白和病人身体的蛋白质结合会出现抗原导致身体出现过敏反应。(3)供血者的血液内的变态反应性抗体伴着血液传至其他受血者,若和有关的抗原接触,便会出现过敏表现。(4)常常输血的病人,身体中会出现过敏性抗体,若二次输血的时候,抗原抗体相关作用会出现输血表现。

2.1.2 临床症状

过敏症状常常出现在输血后期及快完成的时候,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和症状发生的时间有一定的关联,症状若发生得比较早,反应会更加的严重。轻微症状:在输血之后会发生皮肤瘙痒,部分皮肤或者全身会发生荨麻疹。重度症状:会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常常出现在面部,症状是口唇、眼部水肿比较严重;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喉头水肿,发生呼吸困难等。重度症状:出现过敏性休克。

2.1.3 处理方法

对血液及血制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使用;选择没有过敏史的供血者;在采血前4h内供血者不能吃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太高的东西,应该进食比较清淡的饮食和喝糖水,防止血液内含有过敏的物质;针对有过敏史的病人,在输血之前按照医生的要求为其运用抗过敏药。

2.2 发热

2.2.1 原因

(1)输血的次数比较多,受血者血液内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抗体,在二次输血的时候,其身体中出现的抗体和供血者白细胞及血小板出现免疫表现,导致发热。(2)因为致热源诱发,比如保养液、血液及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3)在输血的时候没有按照无菌操作标准,人为因素导致的污染。

2.2.2 症状表现

会出现在输血的时候和输血后2小时之间,病人会先出现发冷、寒战,再发生高热,体温能够达到38-41°C,同时也会出现头痛、恶心、皮肤潮红、呕吐、肌肉酸痛等表现,但是通常血压不会降低。发热维持的时间有差异,若比较轻微通常在2小时之内会有所好转,在减轻后体温会不断地恢复平稳状态。

2.2.3 处理方法

若症状比较轻微的病人可以减缓输血的速度,症状会慢慢好转;针对症状比较严重的病人需要及时停止输血,查看其的生命体征,然后予以针对性处理,比如高热者为其进行物理降温,发冷者予以保暖干预,然后又及时告知医生;把剩余的血、输血器及储血袋全部送检;有必要的时候按照医生的要求为其使用解热镇痛或抗过敏药,比如异丙嗪、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3 溶血表现

2.3.1 血管外溶血

(1)原因:一般是因为Rh系统中的抗体(抗D、抗C和抗E)导致的,临床比较多见的Rh系统血型表现中,大部分是经D抗原和其有关的抗体相互影响形成的抗原抗体免疫表现而出现的。该表现的结果会导致红细胞对溶解产生破坏作用,将游离血红蛋白释放后转化成胆红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肝脏后快速地分解,再经消化道排出身体之外。Rh阴性病人第一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不会出现溶血症状,却在输血2-3周后身体便会形成抗Rh因子的抗体。若二次进行Rh阳性的血液输血,便会发生溶血症状。(2)症状表现:其Rh因子不合导致的溶血症状并不常见,同时形成比较慢,会在输血之后的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之后出现,仅仅有非常轻微的症状,会存在比较轻微的发热和乏力、血胆红素上升等,针对该类病人需要将原因查清楚,在确诊之后,需要尽可能防止二次输血。

2.3.2 血管内溶血

(1)原因:为病人输入了已经变质的血液,在输血之前红细胞便被破坏溶解,若血液存储的时间比较长,保存的温度比较高,血液被剧烈的摇晃和被细菌污染等,便会促使红细胞破坏溶解。或者为病人输入了异型血液,因为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并不符合导致引起血管内溶血,反映出现得比较迅速,通常在输入12ml左右的血液便会出现症状,有比较严重的后果。(2)症状表现:首先,受血者血清内的凝集素和输入血中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出现凝集表现,促使红细胞凝集为团,影响一些小血管的通畅情况。病人发生头部胀痛,脸潮红,恶心、呕吐等症状。其次,凝集的红细胞出现溶解,较多的血红蛋白释放至血浆内而形成黄疸、血红蛋白尿,且有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等表现。然后,较多的血红蛋白经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后出现结晶,影响肾小管通畅;并且因为抗原、抗体互相影响,会导致肾小管皮缺血、缺氧坏死脱落,加剧肾小管阻塞,出现急性肾衰竭,甚至会死亡。(3)处理方法:及时停止输血,告知医生;把剩余的血、血标本、尿标本送检;为其急性氧气吸入治疗,建立静脉通道,对症使用药物治疗;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的负面心理。

2.5 其他

也包含输血有关的急性肺损伤、细菌污染、输血有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免疫抑制等,并且在输血量比较大的时候,会发生低体温、碱中毒、凝血功能障碍、高钾血症等情况。

以上是关于输血后相关症状的发生原因、症状表现和处理方法的相关知识,建议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总之,只要能够严格地了解输血的相关指征,规范输血的操作行为,大部分的输血症状能够有效地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