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护理中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肺功能与症状评分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小儿哮喘护理中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肺功能与症状评分的影响

张峰

巨鹿县医院 055250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哮喘护理中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肺功能与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0月-2022年5月收治的76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分别施以常规护理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肺功能、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观察组FEV1、FVC、FEV1/FVC及A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哮喘患儿实施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肺功能与哮喘症状。

【关键词】小儿哮喘;家庭为中心;护理干预;肺功能;症状评分

小儿哮喘是哮喘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儿科多发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该疾病的症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喘鸣、呼吸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救治,会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有关研究显示[1],哮喘患儿接受治疗期间辅以积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其肺功能改善,加快症状缓解,更好地控制哮喘。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就家庭为中心护理干预对哮喘患儿肺功能、症状评分的影响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76例于2021年10月-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哮喘患儿。纳人标准:符合小儿哮喘诊断标准;具备正常的沟通、语言表达能力;无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呼吸衰竭;过敏体质;合并先天性及恶性肿瘤疾病;智力障碍;临床资料缺失。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6~12岁,平均(8.74±2.25)岁;病程1~3年,平均(2.25±0.62)年。察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7~12岁,平均(8.79±2.26)岁;病程1~4年,平均(2.32±0.71)年一般资料具有对比研究价值(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加强病房巡视,动态监测患儿哮喘症状变化;科学指导家长合理安排患儿饮食,按时按量用药;明确告知患儿家长,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

家庭为中心护理:(1)由科室护士长和具有5年以上护龄的5名护理人员组建家庭护理服务小组,通过咨询专家、查阅有关资料后,制定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对组内成员展开统一培训,要求其规范实施。(2)责任护士在患儿就诊或复诊时,应主动与其家长展开沟通与交流,全面了解患儿心理状态与家庭状况,建立电子档案,实施个性化宣教。同时要密切观察吸入器的使用情况,予以患儿系统化的健康指导:①避免患儿在日常生活中与花粉、尘螨、香烟、动物毛皮屑等诱因接触;保持家居环境卫生,空气清新;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防止患儿与感染源接触;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地高蛋白、高热量为主,病情发作期间需适当补充水分;②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切忌过度换气,并且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量力而行;③指导家属掌握药物吸入技术及相关知识,以便及时监测药物吸入情况,处理药物不良反应。④帮助患儿获取他人支持;定期参与与哮喘相关的活动;注意观察患儿心理变化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及时疏导不良强需。(3)回访:患儿出院后,责任护士应每隔两个星期,以电话、微信等形式对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实施情况进行随访与了解,为患儿家长答疑解惑,客观评估干预效果,并进行合理调整。(4)定期开展科普类讲座:每月举办1次哮喘讲座,由医护人员详细接受哮喘的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并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也可通过微信群,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其积极参与科室的有关活动,与医护人员及其他患儿家长进行交流,分享家庭护理经验。

1.3观察指标

(1)肺功能指标。应用肺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干预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FVC比值(FEV1/FVC%)。

(2)症状评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由家属协助患儿完成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得出症状评分。此量表由5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得分为1~5,总分25分,评分越高,哮喘控制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此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n

FEV1(L)

FVC(L)

FEV1/FVC(%)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38

1.47±0.27

1.90±0.42

2.80±0.79

3.18±0.67

51.22±11.07

60.28±8.62

观察组

38

1.46±0.33

2.14±0.39

2.82±0.74

3.52±0.55

50.99±10.09

73.59±7.92

t

-

0.141

2.512

0.111

2.353

0.092

6.822

P

-

0.888

0.014

0.912

0.021

0.927

0.000

2.2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ACT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ACT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38

17.14±1.87

20.23±2.01

观察组

38

16.52±1.64

22.55±2.13

t

-

1.537

4.883

P

-

0.129

0.000

3讨论

当前,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变态反应、遗传、气道慢性炎症等因素密切相关,彻底治愈难度较大,且极易复发。有关报道称[2],哮喘患儿在接受对症治疗期间,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大大提升患儿家属的疾病认知水平,增强其防护意识,降低患儿的哮喘发作次数,有效控制病情。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重点强调将院内护理干预延伸到家庭当中,由家属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确保患者在院外也可接受与院内相同的护理干预,进而有效提升与巩固治疗效果,弥补传统护理中患者出院后无法接受有效护理这一不足。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的FEV1、FVC、FEV1/FVC、ACT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此结果提示,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哮喘患儿肺功能与哮喘等症状的改善与疾病控制。究其原因如下:一方面,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通过组建专业的护理小组,能够在患儿就诊、复诊时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干预,为家长详细讲解哮喘患儿的护理技巧及相关知识,提高患儿家长的认知水平与护理能力,为家庭护理干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通过回访、定期开展科普类哮喘知识讲座等形式,能够及时为患儿家长答疑解惑,提高家庭护理干预的规范性与有效性,进而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有效缓解与控制哮喘症状,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邓琦,荀珍娣.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养生(上半月版),2022,22(8):1303-1305.

[2]李春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20(3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