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对康复比率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对康复比率的影响分析

杨溪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 611730

摘要:目的:探析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效果,及对康复比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小儿EB病毒感染患者纳入研究的范围,以抽签法分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基于对照组加用更昔洛韦治疗,就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痛消失时间、颈部淋巴结消肿时间、扁桃体消肿时间、肝脾消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时使用更昔洛韦效果明显,能加速患儿的康复速度,提高康复的比率,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更昔洛韦;小儿;EB病毒;康复比率

前言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中的一种,容易感染人体的口咽部,小儿由于呼吸道防御机制和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发生感染[1],感染后患儿可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全身性感染,影响全身各个系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应尽早诊断,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往,临床治疗该病主要采取抗感染、营养支持和重组人干扰素等药物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症状体征,但病毒清除速度较慢,部分患儿的效果并不理想[2]。更昔洛韦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该药能进一步提升治疗的效果,加速患儿的康复。为进一步研究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效果,本文择取60例患儿展开观察,现报道如下。

正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作为纳入病例的起止时间,选择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小儿EB病毒感染患者展开研究。将所有患儿抽签处理,分成2组,30例/组。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均值(6.16±0.57)岁,病程均值(4.03±0.38)d;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均值(6.19±0.58)岁,病程均值(4.07±0.40)d。就两组的基线资料展开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儿EB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且存在持续发热、咽痛、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体征;②患儿年龄12岁以下;③患儿的监护人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重要脏器损伤;②研究前半个月曾经行相关治疗;③研究相关药物过敏;④药物治疗禁忌证。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如抗感染、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除此外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1b治疗,药物选择深圳科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a1b,肌内注射,2岁以内患儿的用药剂量为5μg/kg·次,2岁以上患儿的用药剂量为10μg/kg·次,1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治疗,药物选择江西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更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剂量为10mg/kg·d,1日2次。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周。

1.4 观察指标

1.4.1 比较两组症状体征恢复时间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症状体征的恢复时间,如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痛消失时间、颈部淋巴结消肿时间、扁桃体消肿时间、肝脾消肿时间,并就所得数据展开对比和分析。

1.4.2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情况 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的疗效情况,涵盖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的例数和占本组总例数的比例。判断标准:①治愈:患儿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患儿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实验室指标恢复至接近正常指标;③无效:患儿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4.3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儿发生皮疹、恶心呕吐、嗜睡、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对结果展开对比和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结果使用“均值±标准差”表达,运用t值检验;计数结果使用“百分比”表达,运用卡方值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时,说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症状体征恢复时间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痛消失时间、颈部淋巴结消肿时间、扁桃体消肿时间、肝脾消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详见表1:

1比较两组症状体征恢复时间[d]

组别

n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咽痛消失时间

颈部淋巴结消肿时间

扁桃体消肿时间

肝脾消肿时间

观察组

30

2.79±0.25

3.07±0.28

1.53±0.14

5.21±0.50

4.17±0.38

对照组

30

3.88±0.43

4.16±0.39

1.96±0.18

7.43±0.72

6.33±0.61

t

-

12.003

12.435

10.328

13.871

16.462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情况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详见表2:

2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情况[n(%)]

组别

n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30

18(60.00)

10(33.33)

2(6.67)

28(93.33)

对照组

30

9(30.00)

13(43.33)

8(26.67)

22(73.33)

x2

-

-

-

-

4.320

P

-

-

-

-

0.038

2.3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详见表3:

3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组别

n

皮疹

恶心呕吐

嗜睡

食欲减退

总发生

观察组

30

1(3.33)

1(3.33)

0(0.00)

1(3.33)

3(10.00)

对照组

30

1(3.33)

1(3.33)

1(3.33)

1(3.33)

4(13.33)

x2

-

-

-

-

-

0.162

P

-

-

-

-

-

0.688

3 讨论

儿童是EB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可损害人体细胞,导致各个器官功能异常,故应及时治疗[3]。目前临床采取的以干扰素为主的常规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单一用药时症状缓解速度较慢,效果无法令人满意,需要结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更昔洛韦属于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达到阻碍病毒复制、增殖的目的,有助于加速病毒的清除[4]。两者联合应用后不但能更好地杀灭病毒,还能提升患儿的免疫功能,在加速患儿的康复和提升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5]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时使用更昔洛韦效果明显,能加速患儿的康复速度,提高康复的比率,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刘爽.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有效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5):68-69.

[2]张艳芳.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8,15(03):132-133.

[3]热汗古丽·吾布力.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04):111.

[4]陈红艳.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08):36-37.

[5]孟颖.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12):156+180.